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80今日阅读:75今日分享:44

运用"三分法"巧解政治开放性主观题

高考开放性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更是频频出现,它突出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宗旨,着重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综合评价的能力。其答案多元而不唯一,要求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并全面地扩展思维,组织答案。其解题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此种题型被考生们视作最为棘手的“难题”,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如果能运用“三分法”,举一反三,从不同的三个层面来组织答案,此类“难题”将可迎刃而解,且不失为一条捷径。
步骤/方法
1

三“常识”法【方法解读】 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内学科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注意知识的广度,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只需其中两个内学科的综合。【适用题类】 此类题一般要求对材料内容及其中的各个行为进行认识与评价,侧重于分析出其中体现的书本道理;其特点是不规定问题的学科知识范围,要求开放作答,设问如“……说明什么”“对……如何认识”等。

2

三层次法(或三“W”法)【方法解读】 运用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是什么(what)、 为什么(why)、怎么办(how)三个层次对问题进行逐层推进式分析,注意对问题认识的深度。【适用题类】 此类题多以论述题形式出现,一般要求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看法或进行认识。问题限于明确的知识点,但要求认识向纵深推进,且与现实热点联系较紧,设问如“如何认识……”“对……的看法”等。

3

三主体法【方法解读】 对问题的行为主体按“大→小”的原则进行分类:经济方面的主体即市场主体为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和个人(劳动者、消费者);政治方面的主体为国家(党、政府)、地区(部门、集体)和公民(群众)。从不同主体出发,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分析与说明。【适用题类】 此类题一般要求对经济、政治领域的某一不合理甚至违法现象提出建议与整改措施,设问如“怎样……”“如何……”等。

4

三客体法【方法解读】 对问题的行为客体即对象按“大→小”原则进行分类:经济方面的客体为国家(市场)、企业(经营者)和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政治方面的客体为国家(党、政府)、地区(部门、集体)和公民(群众)。针对三类客体,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说明。【适用题类】 此类题一般要求对经济、政治领域某一合理或不合理行为的影响或意义进行分析,设问如“……的意义”“……有何意义”等。

5

三语言法【方法解读】 针对题中问题,从材料、教材、时政三方面素材中组织答案,做到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适用题类】 此方法普遍适用于材料分析题中,多要求对经济、政治类现象的原因、意义或作用作出分析,设问如“……的意义”“……的作用”等。“三分法”对于解答高考政治开放性主观题具有很大帮助,但它绝不是一把可开启此类题的“万能钥匙”。我们还经常会运用到“两分法”,如现象与本质的结合、正反论证等,或可能出现的“四分法”“五分法”……并且,文中所列各类具体方法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生硬的,它们经常交叉运用,相互渗透。但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要求我们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尽可能开放、全面、精确地进行解题。希望同学们能不断探究,不断总结,拓展思维,提高能力,高考中的“难题”将不会再是难题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