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96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孩子不听话、顶嘴怎么办?

还记得曾几何时下课后、路途中、房间里,我们和几个同学、蜜友,相互抱怨自己的父母是如何不通情理,如何无法沟通,如何看不上我们的吗?   “我爸妈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是这个我做的不对,就是那个我做的不好,再不然就是看老谁家的小谁如何如何了.......”   “谁不是啊,听得最多的, 不是我不懂事,就是不是我不孝顺,我也有自尊心,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这不好那不好还不是天天受你们影响吗?什么都是人家好,干嘛不去给人家当爸妈,非天天盯着我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真以为在家里天天挨说无所谓很舒服似的.......'      相信过来人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只是当时的家长还在为生活奔波,而当时的孩子们也没有如今这般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环境,那个时候不知道多少要说的话要讲的道理都是在父母气急败坏的追打中,孩子无声无息的委屈中,有时候甚至是小伙伴们好奇式的围观中的完成的!      所有这些父母的不满、孩子的抱怨!从来没有一个大人会去费劲脑汁的讲解,也从来没有一个孩子会因为一顿父母的说教就留下什么心里阴影或负面情绪。通常都是打完骂完了就直接会去做饭了,而挨完打的那个更是除了当时为讨惹同情而鬼哭狼嚎的几个象征性哭腔外,早就和一群孩子疯跑去了。     但是现在的孩子可以吗?别说打了,做家长的多说几句他都能不行!
工具/原料
1

沟通

2

理解

方法/步骤
1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先以身作则,无论面对任何事不要去审视别人,先来自我审视一下,看看我们自身是不是存在某些问题。        作为家长的我们,每当要指责孩子时,其实有没有真正的审视过自己!比如:         现在的我们常常因为孩子过早接触数码产品而烦恼,一方面我们希望他可以接触更多更广泛的新知识接触更多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域。另一方面又怕他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判断哪些东西对他有所帮助,哪些东西容易引他入歧途。         于是我们纠结着、烦恼着,然后在发现那个小东西全神贯注的玩着手机,甚至傻乎乎的被其中的内容逗笑时。突然抑制不住的直接上前制止他继续这项活动,或者突然音量加大到180分贝,语气严厉的发出威胁性的警告。     “还玩呢,还玩呢?啊,作业都做完了吗你?你看你全神贯注的样子!你们同学都这样啊,是吗?说话啊,我这跟你说话呢,你听不见啊!!听见没有,把手机放下,大人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许玩儿手机!”          ...........         一场毫无公平可言的批斗就此来开帷幕。                  那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看,当我们气急败坏的去质问孩子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对白是怎样的。         “哎呦,我玩个游戏妨碍你们了吗?”         “切~~( ﹁ ﹁ ),就知道说我,你们不也天天抱着手机没完没了吗?”              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成年人我们尚且对于那些自己做不到还来指责我们的人嗤之以鼻,何况一个孩子。他们或许回馈我们表面上的认同,但真的会对我们心服口服吗?

2

清楚自己的目的是要孩子改正错误明白道理。之前的这个场景,相信每个家庭都会经常上演。其实,任何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都能明白,家长的苦心。但是作为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他们也能考虑的那么全面吗?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同样的事情你在做,却不让我做!”他们心里最直白的表述是“凭什么?”或者换种方法说,就是不服气!年纪小点儿的会默默在心底抵抗,他所有的神经都用于在心里反驳我们的每一句咆哮和说教,当然与此同时根本无心去体会任何本来我们想要传达给他的真情实意。年纪大点儿的孩子,可能直接横眉竖目、慷慨激昂的和我们互斥,甚至直接摔门离家,直接去网吧、去找朋友、去任何一个可能会带给他危险的地方。其实,我们每次严厉的说教和指责目的是为了可以让他明白道理改正错误。但是事实,无数的事实证明了,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除了亲手诋毁了自己在孩子心中仁父慈母的形象,实实在在加大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外其他一无所获。

4

换一种方式,让一切行为为了目的而服务。当我们明确了目的是想要让孩子有所改变时。首先要了解改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不容易。都需要极大的动力和意志,因为违背自己的意愿有时真的很痛苦。想想如果让妈妈们不要穿高跟鞋,不要买新衣服,不要化妆,让爸爸们不要吸烟,不要喝酒,不要看足球.......当我们真正的去感受了我们的要求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舒适的感受,无论是不是为了他的将来会更好或者更健康,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至少我们应该正视并且承认,有时我们对他们的要求确实需要很大的自控能力来执行。好了,现在至少我们了解了如果他们要按我们的要求去改变不但需要很强大的自控能力,而且还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动力,让他们愿意为此来付出努力。我相信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去为一个动不动就对我大吼大叫的人去做什么,更不愿意去为一个以“为了我好”为名而频繁剥夺我快乐的人做什么。这个世界千古不变的真理,人们只有为了爱付出时,才会义无反顾,才会力大无穷。那么之前的沟通方式一定是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怀的,无论在我们的内心里这些东西是否早就满的要溢出来了。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力量,帮助他们战胜自己。

5

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仍是凡人,不要让崭新的角色误导了你!要想让一个人因为我们某些提议而心甘情愿的改变,首先要让对方认可我们。我认识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区!他们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他们明白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甚至每天小心翼翼的在孩子面前做每一件事,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或者一时大意而做出什么错误的举动影响了孩子。但我们终究是凡人,我们不会像神一样每一举手一投足都完美无缺,无论我们怎么小心翼翼。而我们有一些错误举动来自多年的习惯,在发生时我们也常常会浑然不觉,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的也一样浑然不觉。比如:在我们要求孩子严格的按照规定时间交出手机和ipad时,自己其实也常常被网络所吸引而欲罢不能。在我们要求孩子不要在被蚊虫叮咬后频繁抓挠时,自己其实常常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情。在我们要求孩子发烧后满身是汗时不药掀开被褥时,自己在同样的环境下却基本做不到我们所要求的这些。...........太多太多虽然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这一点一滴都不会逃过这些小家伙的眼睛。而我们做的最愚蠢的事就是当某一天孩子们对我们咆哮式的指责,唐僧式的说教忍无可忍时,他们用这些所有我们做不到却一再严苛的要求他们遵守的一切来反驳我们时,我们中的很多父母居然选择了变相式的逃避。有的父母甚至会不自觉的以身份来震慑孩子。比如:“我现在说你呢,你别跟我说别的!”“你甭说那些,现在说的是你!”“你跟我比啊,啊?我多大了你多大啊?”...........这些话语,告诉了我们的孩子什么呢?我们来翻译一下吧:“我现在说你呢,你别跟我说别的!”不需要宽容和包容,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无论什么场合和时间即时予以质问!当你犯错时,只要没有人当时指出,那么之后你完全可以不承认。“你甭说那些,现在说的是你!”恶人先告状,才是硬道理!现在犯错的是谁才重要,我自己之前犯过什么错根本不用去在意。“你跟我比啊,啊?我多大了你多大啊?”想要犯错,就要先长大,长大了犯错就可以理直气壮了。就这样,我们小心翼翼的努力了好几年,被我们自己不明就里的瞬间摧毁了。

6

不犯错误的神很正常,知错能改的人才真正的伟大有力量。      当我们想要提醒孩子某些事情不该做或者不该这样处理时,不要着急开口!      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的行为,不要给自己任何理由,抛开一切的外在因素,如果我们自己曾经也这样做过,或者说放过同样的错误,那么不要羞于承认,坦白真诚的告诉你的孩子。       甚至你可以把你当时为什么如此去做的前因后果如实的讲给他听,就像讲故事一样。比如:       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当时我带父母和不到三岁的女儿开车出去玩儿,到了晚上回家的路上,一家人开开心心的聊天。当时我母亲玩笑似的说要和我告状:     “我可得跟你告告状啊,就这小多多她那天..........”       其实大人都知道这是在开玩笑,但是我女儿做了一个小动作,她用小手掐了一下我母亲的手,虽然不会很疼,但这个是原则问题,我当时就气急败坏的把车停在了一边,打开车门拧了她的大腿,然后对她说:     “疼不疼?”        她当时一边哭一边求救似的望向我父母。        我见状直接告诉她:“干嘛啊?没用,现在想起姥姥姥爷了?你刚才不是还打姥姥呢吗?做错事了就是做错了,看谁都没有用!我问你刚才掐你,你疼不疼?”         听到我说完话,她边哭边点头。      “既然疼,你为什么要打别人?别人不疼吗?”      “你还打姥姥,姥姥平时怎么对你的?你想吃好吃的是不是姥姥马上就给你做啊?再说姥姥说的有没有这事儿?”      “有”她满脸泪珠,唯唯诺诺的的回答我。         我当时也心疼的要命,后悔的要死,但我不能现在让她知道这些,因为她小,很容易会分不清到底我这个情绪是因何而来,所以一定要先讲清楚道理之后,再谈其他的。      “有是吧,那我因为姥姥说的这件事批评你了吗?”         她摇了摇头。      “那你干嘛要掐姥姥啊?姥姥说的是实话,然后我也没有因为姥姥说的这件事批评你,你为什么要掐姥姥啊?就因为这件事你做了,而且确实做的不对,姥姥告诉我了,你就这样啊?你这样掐了姥姥了,这件事就不是你做的了是吗?我就不知道了是吗?'         我沉默了一会儿,给她时间思考一下我一连串的问题。         然后我问她是不是应该跟姥姥道歉?这时的我语气已经缓和了很多,但孩子虽然是点着头,却丝毫没有要道歉的意思和动作,我当时有点想不明白,于是脑子里飞快的转着。 突然我明白为什么她这样做了,她不服!虽然我说的道理都对,她也都认可,但是有一点,我忽略了。          就是,我再讲道理之前,我动手拧了她,我想她当时的小脑袋里一定都是“你也打我了,我打人不对,要道歉,那你怎么就不用道歉啊?”         我也做了下思想斗争,然后一咬牙一跺脚,对她说:       “妈妈,刚才也打你了,是妈妈不对,妈妈当时太生气了,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妈妈这么做不对,我和你道歉,你能原谅我吗?”          当时她突然像水库开闸一样,委屈的咧着小嘴儿说:“能!……”然后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等她情绪稍稳定点儿以后,我问她:“多多,对不起妈妈刚才不应该那样处理问题,妈妈像你道歉了,你是不是也应该和姥姥道歉呢?”          这回她一点都没有迟疑,直接和姥姥道了歉。          然后我对她说:“多多,你看妈妈脾气不好,有时候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就大吼大叫,妈妈不喜欢这样,其实刚才拧你的时候我心里可难受了,但是你挺棒的,你那么大度、宽容,能原谅妈妈,没像妈妈那样急躁,这点你做的比我棒多了。那你以后能帮我把这个缺点改掉吗?”她特认真的点了点头。           从那次以后,我女儿现在已经快11岁了,我再也没有动手打过她,她也没有再因为类似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7

有时候让孩子来见证一下自己的错误和改过的整个过程,要比严厉的指责更有效,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家长都对孩子付出了无数的心思和汗水,有时候安排一个角色给 他,通过另一种方式让他可以在改变的过程化不情愿为一种乐此不疲,或者告诉他一起改正,让他知道他并非独自一人承担因改变而带来的不适应。这样不但可以改 正了缺点还增进了和孩子的亲密度。                这不仅可以孩子的童年变得更加五彩斑斓,而且也为下一步他们步入初中后仍能相对和父母有着良好的沟通做好准备。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心理那个无人可以替代的朋友。END

注意事项
1

作为父母,切记凡事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千万不要拿别人的孩子或者自己当年来和孩子对比,这只会给孩子深深的挫败感。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