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76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写文章应该讲究切入

古人作画,讲究切入,认为切入巧妙,方能出境界。有人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作画:着一野渡,着一扁舟,上有三两只鸟雀。通过“有雀”表现“无人”,切入甚佳,境界全出。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树掩山峦,一弯小河,两和尚河边取水。通过“有僧”表现“有寺”。两副画可谓异曲同工。所谓切入,即是选准角度进行表现。文章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普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角度,有正面、反面、里面、外面、前面、后面、侧面等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客体摆在作者面前,审视和表现的角度不同,文章内容就各异,其价值就迥然有别。角度,既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又是文章构思、立意的出发点。写文章切入的关键,可用一字涵括,即“点”。此“点”有主客体双方面的内涵。从主体方面的作者来说,为“点子”;“点子”者,主意也,方法也。从认识的客体,文章所反映的事物来说,为“切入”点,即作者的思维对象。作者的点子,均源于思维,所以从主体方面来谈文章的切入,追究至最深层,必定要联系到作者的思维,必须结合其思维方式来进行探讨。通过逆向思维切入逆向思维是朝事物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写作中通过逆向思维切入,指的是作者掌握了写作素材,在热门中找冷门,于固定看法中找反差,将视点和焦点转入反面,进行深层次的开掘,以力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内涵。比如,在反腐倡廉的大气候下,一时不少人写了大量的谴责行贿受贿的文章,若再以常规的写法去赶此热门,则很难出新。而近期人民日报一篇《谨防“精神贿赂”》的文章一反常规:作者在热门话题背后抓冷门,针对“某些领导一听到批评就发火,一发现有人告状就报复,而对那些为自己护短或捧场的人,却欣然受之”的现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谨防‘精神贿赂’”的问题,告诫人们提高警惕。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通过逆向思维形成了其独到的表现角度,克服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认为贿赂只是用物来买通的思维定势,将“拍马捧场”行为上升到“精神贿赂”的高度来认识,从反差鲜明的另一方面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因此而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通过深度思维切入写作中的深度思维,是指深层地而不是表象地、全方位地而不是局部地、进行地而不是静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剖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深层次的角度去反映和表现事物,而赋予文章以深度的震撼力。例如,针对全国林业劳模马永顺的事迹,如果不能摆脱表象、局部、静止和孤立的思维束缚,仅仅从表现其植树造林的角度来写,文章则新意甚微;而通过深层、全方位、进行和联系的思维,再调整角度从他以前曾经手工伐木创全国产量之最的内容审视,发掘出前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在文章中进行表现,于是才有了《中国青年报》上的《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一文,其价值就直线上升,因为它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赋予了文章以超经济的伦理学价值和深度的震撼力:经济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仅仅属于哪一代人,有限资源的代际分配也是要讲公平与效率的。通过超前思维切入超前思维,是指在一定阶段,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所作的具有明确目的的反映的思维,它包括观察、分析、估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认定等一系列心理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超前思维切入的文章,能反映出事物的发展方向,使文章平添厚重的份量。1997年7月初,东南亚国家出现金融动荡,货币纷纷贬值。由于当时动荡刚刚开始,我国政府一时未发表意见,但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金融动荡倍加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日报》记者任侃以其敏锐的眼光和超前意识,把金融动荡的问题放在中国历史和改革现状的形势中进行观照和分析,写出了《中国拒绝金融风暴登陆》一文,指出:“中国凭借其稳定的经济形势,充实的外汇储备,良好的外资结构和有效的外汇管理,完全有能力避开目前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动荡”。这篇通过超前思维切入的文章,一经在《中国日报》发表,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传媒的广泛关注,海外一些报刊也作了转载。此文在第一时间里对于宣传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打消海外的一些疑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失为一篇“炸得响”的力作。通过迂回思维切入所谓迂回思维,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即是“绕着弯子进行思考”,所以其思维指向不是直线而是呈曲线状,故称作迂回思维。通过迂回思维切入的文章,其角度往往不是正面的,而是侧面的。例如,有人参加“两会报道”,人大开幕那天,采写开幕新闻,将文章写成《大会堂里的掌声》,通过掌声,反映“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台下,表现台上,从侧面反映出会议的效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文章切入甚妙,效果甚佳。这一切入,反映出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折射出人民代表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大胆改革的要求与呼声。这一切入,可谓切得真实,切得亲切,切得新鲜,切得透脱,收到了从正面切入难以达到的效果。通过发散思维切入 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抓住一个问题或围绕一个中心,把思路从一点辐射开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的思维。通过发散思维切入的文章往往也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例如有作者从“牛”这一形象将思路辐射开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产生了五篇文章的构思立意:1.从牛的昂首形象落笔,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时代精神。2.从鲁迅以牛自比,写伟人的谦虚、勤奋和自己的感受。3.从牛平时温顺,有时则有一股倔强劲,写人们应学习这股牛劲。4.从有耕田的牛、有运输的牛、有提供肉食的牛、有提供牛奶的牛、有角斗的牛,写人们应在不同的岗位尽心尽职,无私奉献。5.从牛的一个反刍的生理特点,写人应有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由此发想切入,而激活了文思,辟出了多条文路。如果着眼于主体思维的对象,则可以通过“切入点”对写文章的切入进行探讨:寻找事物的关键点切入 指的是作者面对具体的事实,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透过现象和假象,捕捉住体现事物内核的本质之点、关键之点在文章中进行表现。例如,从一些企业学习外商的管理经验,将外商极为复杂的管理办法照抄照搬过来,结果是邯郸学步,别人的东西没学会,自己的东西又放弃了的具体事实,《管理现代化》杂志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以其敏锐的审视目光,捕捉住了这一问题的关键点:任何复杂的东西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部分组成,要做好复杂的事情,必须善于化复杂为简单;科学的吸收方法,其秘密就在于取其精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从此关键点切入,作者写成了《崇尚简单》一文。文章以其深厚的内涵而引人关注、启人深思。寻找事物的新奇点切入 文章的出新,有时是从客观事实的新奇点切入所至,因为新奇的事实,已含有新的本质,而将其发掘出来,在文章中予以表现,便能使文章生发出新的意蕴,使文章步入新的境界。王蒙的杂文《中餐的命运》即是从国外“酸不酸甜不甜”,“牛肉里加那么多番茄酱,搞得那么红而其他调料又是那样少”,“肉切得那么大,实在看不出刀工来……”的西式中餐,已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这一新奇点切入,而生发出了一种民族文化受另一种民族文化的浸染,形成一种异质的聚汇与融合,不管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都将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的深刻意蕴。也正是这一巧妙的切入和生发,使得这篇文章别有天地,境界顿出。寻找最近点切入 所谓最近点,是指与读者距离的最近之点。“世界上最打动人的字眼就是命运。”写文章选择最近点切入,就要求作者把目光投向芸芸众生,关怀人的本真生命、生存状态与情怀,从人物的命运之点切入。不仅一般文章应该如此,就是一些新闻报道文章有时也应如此。具有人生关怀的《中国青年报》,特辟一“冰点”栏目,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即便是大人物与名人,作者着力展示的也是他们最为平民化的那一面。其中一篇《大学生预支自己未来价值欧阳可青以借款抢救母亲》就是从最近点切入而感人至深的典型范例。文章通过一大学生不要社会捐助,而以自己的信誉作担保,向社会借款四万元为母亲治病的故事,一脱文章表面化和简单化的痕迹,它一方面透视出了特困生的两难选择:既需要社会帮助又不堪忍受社会对他们“意志品质”的过高压力;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大学生面对困难的坚韧,对自身价值的信心和把握命运前程的进取精神。由于文章是从读者最关注的人物命运切入,所以文章所蕴含的厚重的理性信息,也能较顺利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选择怎样的表现角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章的价值。一块蛋糕从何处下刀切起,写文章如何切入,大有讲究。看来,干一辈子写作这个行当,就得强化一辈子这样的潜意识:我站在哪里发现,我站在哪里表现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