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53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买理财产品注意哪些?

工作没几年,好不容易拿辛苦攒下的钱买了款理财产品,不仅没赚,还亏了,这得是多么大的痛苦啊!后劲儿不亚于在最爱一个人的时候,那人提出分手。最近,张小北的两个要好同事,都跟失恋似的没精打采,一问才知,是亏了钱。
方法/步骤
1

“雷区”一:销售人员口头承诺保本“保本牌”,似乎已成理财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指标的利器,因而一些销售人员常会口头承诺保本,话术一般为“虽然该产品属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但发行了这么多期,还从没有出现过亏损。”事实上,类似这种口头“保本”经常会被投资者误认为承诺。到头来,本金一旦发生损失,也只能后果自担。需要明确的是,投资者如果在相关的购买合同上签字,就意味着已完全认可并接受了文件中所列示的各种条款。即使最终收益违背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出现亏损,在没有任何录音证据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赔付。故建议,购买理财产品时,必须参考合同文本中明确的产品类型、风险提示,不应被销售人员主导。此外,投资者若求稳妥,也可对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所做的产品说明、收益承诺、风险揭示等进行录音。要知道日后如果发生争议,这将是可信度较高的证据,也容易被取信。

2

雷区”二:风险测试只为走个形式其实对于多数人来讲,只是听说过理财产品风险测试,却从未在任何银行填写过测试表。人们继而认为,风险测试只为走个形式,并没太大用处。甚至在走访银行时,同样听到个别工作人员在销售产品时对风险测试的忽略:“就不耽误时间再让您填风险测试表了,我给您大概介绍下产品,觉得合适再考虑购买。”从风险测试环节看,虽说这一无伤大雅的细节并不为多数人重视,但按照银监会的要求,理财产品的销售必须遵循风险匹配原则。也就是说,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投资者。这便要求银行在销售产品前,须通过风险测试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级别做出一定判断。当然,风险测试题并非衡量风险承受能力的完美方案,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投资者进行分类。从测试内容看,主要包括客户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风险认识及风险损失承受程度等方面。因此,建议投资者养成购买理财产品前,主动问询销售人员进行风险测试的良好习惯,而银行也需加强销售人员对客户测评环节的监督力度。

3

“雷区”三:参照预期收益选购产品通常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都会在一些产品说明书“预期年化收益率”一栏中,看到一个模糊的收益区间。其实,不论是“最高预期收益”还是“预期年化收益”都不代表最终的实际收益。跟踪市场上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不难看出,到期后未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屡见不鲜。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应只参照预期收益率高低,因为这是最不可靠的选购标准。据了解,目前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均注明风险等级,从“极低”、“低”、“中等”、“较高”至“高”依次分为5级。部分银行也采用数字分级,从1级(1星)至5级(5星)风险逐渐递增,1级最低,5级最高。一般情况下,3级也就是中等风险及以下的产品才适合普通百姓购买,切记理财时千万不能超出自身实际抗风险能力,盲目追求高收益、购买高风险产品。

4

“雷区”四:不问清产品设计与投向不得不承认,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主要风险点。不夸张讲,信息不对称充斥整个理财市场。部分商业银行不能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和方式向客户告知产品相关情况,特别是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未能很好地向客户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也未能定期或不定期向客户提供理财账户的对账单。简言之,目前银行理财业务主流模式是“资金池”。即通过滚动发行不同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不等的产品,不断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并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资金池”,然后用这些资金投资于更高收益的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和信托产品,继而再将所获收益返还给理财产品到期的投资者。需要提醒的是,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的当下,投资者需要尽可能地问清产品的大致投资方向,以通过目标市场的风险来判断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同时,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还应向理财师明确产品设计原理及挂钩机制。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5

“雷区”五:认为银行代销产品相对安全现如今的银行,除发售自家产品外,还做起了“中间人”,踊跃代销着各类基金、信托及保险产品。坦白讲,目前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两类,一类为银行自主研发的产品,另一类则是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对于后者,一旦产品出现问题,银行不会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在购买这类产品时投资者一定要慎重。通常银行所发行的自家产品,理财合同的甲乙双方就是客户与银行。如果购买的是银行代销基金或保险产品,投资者在缴款后拿到的是银行出具的基金或保险凭证,而非转账凭条。而若购买的是银行代销的信托产品或私募产品,客户可以要求销售人员出具银行与产签订的代销协议,倘若只有转账凭条且又拿不出任何代销协议的话,投资者就要予以警惕了。

6

“雷区”六:挂钩市场上涨一定赚钱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绝大多数市民并不陌生,而银行对此类产品的研发也乐此不疲。除了之前挂钩股票、石油、黄金等传统结构性产品外,还推出了包括红酒、影视剧、火腿,甚至“中国好声音”等另类挂钩产品。在多数人的一贯印象中,此类产品是否能获利关键在于标的市场是否上涨。可事实上却经常有投资者反应,目标市场涨幅几十点,结果产品还是以零收益告终。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