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59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为什么父母教育行为的改变并不容易?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理解和尊重而已,非常简单。很多父母也认同这个理念,但是实际的行为却常常背道而驰,还是做不到理解,更做不到尊重。这是为什么?其实这与行为背后的认知是相关的。每一类行为背后都是有认知作为支撑的,而这一认知又有其他的多个“子”认知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有深刻的思想根源,所以根深蒂固,不下功夫去好好讨论、辩驳,没有一定的智慧,即使心里想着要理解和尊重,也是在做不理解、不尊重的事情。一、严格遵守规矩的例子比如一位爸爸反省自己:“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和太太认为给孩子立规矩非常重要。因此,对儿子的要求就非常严格,并制定了一些现在想来非常过分的处罚方式。比如,去商场之前先说好不买玩具,到时哭也没用;要求儿子停止某项活动时数1、2、3,数到3还不停止的话就要处罚;发现说谎或其它比较严重违规的情况会被独自关在房间里(虽然时间只有几分钟,但对只有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规定只能周末两天每天玩半小时掌上游戏机,如果发现其它时间玩游戏机,就罚一周不能玩游戏。现在想来,我和太太简直就是不通人情的暴君。”为什么会有这样暴君的行为?其背后的认知是认为“给孩子立规矩很重要”,所以就用很严格的方式来让孩子守规矩。但是只是告诉父母这个认知不合理,应该宽松一些,他会信服吗?他能够改变这个认知吗?自然不可能。因为这个认知有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支撑(“子”认知):从小培养守规矩,长大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这个“子”认知听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有它作为支撑,那么严格地执行规矩就是很理直气壮了。所以,这个“子”认知应该如何理解,是需要好好分析的。但是这个“子”认知也只是貌似合理而已。除了伤害自己、影响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之外,有弹性地制定和执行规矩也能使孩子懂得遵守规则,而且孩子会以愉快的方式去接受,对心理健康很有好处。而严格执行规矩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故意不去遵守规则,而且会使孩子受到很大的压抑,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许多父母之所以严格执行规矩,还可能有下列貌似很有道理的“子”认识在支撑:1、不严格执行,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孩子不就迷惑了吗?2、父母说话不算数,怎么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3、虽然严格,也是为了你好。4、别看你打滚撒泼,哭天嚎地,我要让你明白,规矩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要狠心。别看你看起来可怜,那只不过是达成目的的手段。5、父母能没有点儿权威吗?我的话就是法律。6、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原则,这有错儿吗?所以,无论你如何表现我都不动摇。7、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要坚决制止,甚至严辞拒绝,不能娇惯出毛病了。8、规矩就是规矩,方就是方,圆就是圆,有弹性那成了什么?9、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规矩太重要了,而且要严守。10、与孩子就要斗智斗勇,你妥协,他就得寸进尺。你坚决,他就无奈地接受。11、孩子时刻在试探你的底线,所以,只有你坚定不移,才能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否则,不就没有底线了吗?......这些“子”认知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不是几句话就让父母轻易改变的。而且这些道理不能简单说是错的,在某种具体的条件下,如果度把握得好也有合理之处,只是在某种场合下可能使用不当。而且时间久了,父母头脑里已经有很多实际的例子来证实这些认知是有道理的,虽然这是一种选择性证实。所以,这些子认知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多个认知又强有力地支撑起“严格执行规矩”这一认知。所以,实际是一个根繁叶茂的认知体系,有牢固的根基,所以想改变就不是那么轻松的。教育之难就难在这里,很多貌似对立的理念其实都有合理之处,都在某种条件之下,某种尺度之下有合理之处。而把握好适用情况和尺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想得很清楚,才没有疑惑。所以,改变“严格执行规矩”这一认知,要一一去讨论自己那些支撑的子认知,去说服自己,而且要确实想清楚,把尺度和适用情况把握好,才能真正信服。 好在这些认知,我在我的“规矩”制定和执行都有弹性一文中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分析,可供参考,也省去了不少自己思考的功夫。另外,即使认同了“制定和执行规矩要有弹性”的理念,如何在具体的事情上贯彻这一理念也是需要思考的。比如,约束玩电脑时间这个规矩,具体如何约束,什么时间可以玩儿,多长时间合适?让孩子停下来应该用什么方式?孩子不愿意马上停该如何处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改变以前的习惯性思维?都是需要考虑的。但是考虑清楚了,逐渐养成了习惯,就会简单多了。这是一个把理念转化为习惯的过程。二、关于坚持留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考虑,过几天,我会写一篇博文,谈谈我的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留言。有一个现象。孩子已经很反感了,但是父母还要他坚持学钢琴。细分析有一些看似合理的“子”认知在支撑。比如,虽然不爱学,反感,但是反感的事情都应该放弃吗?在此时正是让孩子学会坚持的好机会。比如,小时候反感,长大了就会感谢我的坚持、无情。你看朗朗也不见得喜欢,坚持下来不是很好嘛?这些思想和实例都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对的。大家怎么看这些认知?如何把握好学琴坚持与放弃的尺度?一位妈妈来咨询:我儿子7岁,已经练习武术快一年了。因为武术教练和幼儿园老师的方式不一样吧,我儿子过了新鲜劲儿,可能过年的散漫还在,也可能听说到期了,他不想练习武术了。孩子遇到的武术教练粗暴而严厉,孩子不喜欢武术。虽然我知道强迫孩子去学可能不好,但是我怕影响进取的斗志。他躲避行吗?将来也要面对。以后遇到性情不合适的老师,脾气不合适的同学,总退后,逃避,咋办?这个“子”认知应该怎么看?三、为什么我的文章会改变家长的理念一位读者给我留言:“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对她要求也很严格,立了很多规矩,虽然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也是和她商量着来的,她也很乖巧通融,但是由于我的粗暴脾气,有的时候她有点执拗,我会不客气的对她打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是否合理,导致她后来对我很惧怕,有时候怕我骂她,还会偷偷的来骗下我,后来发现我的粗暴的脾气和很多不合理的思想,对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开始尝试慢慢改变自己,对女儿宽容理解,也在网上搜索很多育儿资料,可很多时候总是难以控制自己。后来无意中看到了维尼老师的文章,非常喜欢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念,而且实践性非常强,现在维尼老师的文章看多了,自己也就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思想解放了,对孩子宽容了,脾气也好了,女儿也更加乖巧可人了,不像以前那样的惧怕我,很多事情都会主动的来征求我的意见,在我面前也敢撒娇任性了,我呢也乐在其中,谢谢维尼老师!”我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个做心理咨询的过程,我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认知,并且找到支撑这一认知的多个常见的“子”认知,去分析讨论它们的不合理之处,并且给出了一个尺度适宜、适合于具体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理念。所以,会有些用处就不足为奇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