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78今日阅读:19今日分享:20

美国孩子的教育与教会的关系

如果我们要研究北美儿童与青少教育,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不研究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方法/步骤
1

教会背景如果我们要研究北美儿童与青少教育,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不研究教会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既然我们谈到教会,我们就不可能不提到圣经。首先,我们知道圣经是西方文学与文明的基础,北美国家是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度,国民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了国民的大部分,所以勿容置疑美国的教会很兴盛。教会从创立之初就很重视教育与医疗,当今在美国的教会学校与教会医院的数量非常庞大,可以说到处都有教会兴建的教堂以及教会兴办的学校与医院。 新浪博友津津看了我的博客文章“美国人的教子术”后,特别认真得在 “北美英语之家 ”的新浪博客上给我留言说到,“其实美国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领他们上教堂,孩子从小就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长大后即使不信教,宗教道德却已经形成。”我非常赞赏新浪博友津津的观点。可以说美国人教育孩子肯定与教会是密不可分的。 教会对孩童教育的重视首先让我们了解儿童在教会中的地位,耶稣说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可见,孩童是未来教会的主人,因为圣经中用很多的篇幅描写了如何教育孩童以及教育孩童的重要性 “你要从小教导孩童走当行的道,即使到老都不偏离。”正因为有了主耶稣的吩咐,当今的每个教会都很重视儿童的教育,在教会里设有儿童班,儿童班配有富有爱心的专业老师来教导孩童。通常儿童班的节目很丰富,除了有孩子们爱听的圣经故事外,还设有类似如音乐,绘画,阅读,手工,外语,外出旅游活动,义工服务等。这些节目与活动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可以借此培养他们的品格与爱心。 我在美国时也在每个安息日带瑞恩参加教会的礼拜活动。教会非常重视孩子们的节目,美国的儿童班的教师很喜欢用案例教学讲学,这种方式非常好,孩子们能很直观的了解学习到圣经故事的知识,通过圣经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能分辨什么行为是符合圣经的教训,什么行为又是不符合经上所说的。牧师也直接参与到教育孩童的课程里面,通常在礼拜时牧师会跪下来给孩子们讲故事,牧师们常常把故事讲的很精彩,以致在礼拜结束时常常有孩子还要求牧师给他们在讲讲下一集的故事,可见孩子们是多么的喜爱听故事。

2

教会与基督化的家庭联合教育孩童虽说教会是教育孩童的理想学校,但是家庭教育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北美地区,教会与家庭对孩童的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关系。首先,教会是传播宗教文化与道德的机构。当家长在周末带孩子们去教堂做礼拜时教会的教牧人员就通过很多的圣经故事与教训指出了孩童行事为人的标准。因为圣经教导我们要用心灵诚实来敬拜上帝,所以虔诚的教友们知道,我们上帝的律法与人的律法不同。圣经让我们要有洁净的心,就是说若我们在思想上想做坏事就已经是犯罪了,而人的律法是你犯了罪,被人发现后才被绳之于法。若没人发现,你还不算有罪。所以圣经的标准很高很公平,它是要在犯罪的源头制止我们犯罪,而人的律法存在侥幸心理。既然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与教会教育相辅相成,那我们就从以下的篇幅来研究基督化的北美家庭是怎样教育孩童的。 北美基督化家庭对孩子进行全人品格的培养  《路加福音》在记载小孩子耶稣成长的过程时,用了一句十分简单却又十分经典的话来概括:“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里提到全人品格发展的四个方面:智慧(智),身量(体),神爱(灵)和人爱(德和群)。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撒母耳记》中,也是用相近的句子来描写撒母耳的成长过程,“孩子撒母耳渐渐长大(智慧与身量),耶和华与人越发喜爱他(灵性、德行、睦群)。”(撒上3:26)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育,即灵、德、智、体、群。这五育的平衡发展,就是对孩子全人品格的培养。当然,这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综合地体现在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父母将在哪些方面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人品格的人呢?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3

北美基督化的家庭对孩子进行智力上的培养当主耶稣还是个少年人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卓越的聪明和智慧。有一次他随父母到耶路撒冷去过节,过完节后大家都回去了,唯独少年的耶稣还留在圣殿里向大有学问的教师们请教,他“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6-47)这一方面我们看到12岁的少年耶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与他的父母平时重视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犹太人一向就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肖克谐教授说:“在犹太人家庭中,儿女要学习三件事:一为手艺,或谋生的技能;一为品德,或做人的道理;一为宗教,或敬拜神的方法。”而宗教教育在这三者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律法还没有成文之前,父母要将口传律法传与孩子,一代代继承下去;到了律法成为之后,父母便负有教导的职责。当然,除了家庭之外,圣殿、会堂以及学校都是犹太人教育的场所,而父母、祭司、先知、文士、拉比和专职教师也都是当然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路加医生所记载的这一幕中,看到少年的耶稣所接受的教育场景。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教育,超前的教育和滞后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他的《智慧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智力就是适应,儿童的智力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儿童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乳婴时期。他们能感知静止与运动的区别,让他们玩些适宜的玩具,都能刺激他们的学习。2)前运算阶段(2-6岁),相当于学前期。这时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记忆力逐渐加强,可以作简单的数学加减;可以教他们背诵诗词、圣经金句;这时最好是寓教育于游戏中。3)具体运算阶段(6-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他们已具备二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够分辨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富有幻想力和记忆力,12岁的孩子能用抽象的概念与大人交流思想。所以这时候的教育要着重讲道理,并晓以正确的观念。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在智力方面已经有了三维空间,可以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哲学等抽象的学科;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逆反心理强,不太相信权威;喜欢交友。针对这些情况,父母要格外小心,许多问题少年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要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上,还要小心帮助他们选择良友交往,因为古话说“近诛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教育孩童慎交朋友。当然,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是应该的,但千万不要“重智废情”,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不独要重视其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的发展,还要重视其情商(Emotion Quotient)方面的培养。一个孩子如果在智力方面有过人之处,却没有爱心,失缺同情心;不懂得关爱、尊重、欣赏别人,不能与其他的人和睦相处;没有集体观念;不爱劳动;不会吃苦;不能忍耐;缺乏坚强的意志……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也就很难说他将对社会、教会和家庭有多大的贡献。今天很多中国家长都不择手段地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提优班、培训班、强化班,恨不得孩子们都成为知识上的巨人,却忽略了孩子身心方面的需要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至于他们一个个都是少年老成,剥夺了他们作为孩童应有的天真与单纯。“高分低能”的现象,正是对孩子教育不当的结果。现在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充分发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发现了只注重智商而不注重情商的不足。一味的强调在智力和知识上的提高,却忽略了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平衡发展,这样的结果自然便于“高分低能”的怪现象。所幸的是最近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孩童成长参考指南,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进步。

4

北美基督化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价值观上的培养在整个宇宙价值观中,与我们每个人发生最密切关系的就是自我价值观。当然,基督徒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之上的。对于基督徒的家庭来说,懂得怎样向儿女灌输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孩子如何在芸芸众生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舍与选择,如何确定并欣赏自我的价值等。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很容易受社会的潮流、风气、时尚所影响,喜欢随伙和攀比,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而对于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他所需要的,他就缺乏思考和辨别的能力。因此,父母的分析和帮助就显得必要。特别是基督徒的家庭,他们特别重视帮助孩子确立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观。 1)“美”与“丑”的认识小孩子对美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一个人若长得漂亮,有大眼睛,双眼皮,高大的身材就是美;图画的色彩鲜艳,里面有他们喜爱的花草、昆虫甚至卡通人物就是美;事情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就是美;能够赢得别人的羡慕就是美……而对一个人的行为、内涵、修养等,他们不懂得分辨。对事物的结果是否因为有利自己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不懂得辨别。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上帝不以貌取人,乃是看人的内心。上帝对撒母耳启示说:“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马太曾借着法利赛人的口论到主耶稣的为人,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太22:16)雅各也教导我们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雅2:1)美不单是外面的,更是内在的。穿高档、名牌、华丽衣服的人不一定就美,衣着朴素、相貌平平的人并不就是丑。在上帝的眼中人人平等,而心灵美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人的行为比外貌更加重要,一个敬畏神,有正义感、有同情心、谦卑虚心的人(弥6:8),才是真正的美。教导孩子将评价美的标准建立在是否遵行上帝旨意的一切事上,这样,他就必定能够肯定自尊,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了。 2)“富”与“贫”的认识在现实的社会中,富人好像很风光,到处都有鲜花和掌声,到处都有人捧场。财大气粗,说话的口气大,好像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在物质生活方面应有尽有,一无所缺。所以,像很多大人一样,小孩子也懂得长大了要赚大钱,钱越多越好。而在他们不多的经历中,也多少体验到贫穷被人瞧不起。相仿的,他们也会瞧不起那些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贫穷人。而有些父母因为自己穷就仇恨有钱人,经常告诉孩子说:“天下的有钱人,没有一个是好人,他们身上的钱,没有一分是干净的。”从而给孩子的观念带来偏差。那么,父母该如何用《圣经》的教导来教育孩子呢?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有钱并不是坏事,不是不道德的事。贫穷也不应该感到羞耻,更不应该自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上帝的眼中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的儿女。钱财的多少不是上帝评价我们的标准,也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得到上帝祝福的标准。主耶稣说:“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圣经》中有财主死了到地狱去,而贫穷的拉撒路死了却到天堂去(路16:19-31)。当然,我们也并非鼓吹越穷越属灵,或上帝只站在穷人这一边。《圣经》也记载了很多有钱的人,如亚伯拉罕、约伯、所罗门王、约瑟(路23:50-53)、哥尼流(徒10:1-2)等,他们也都是敬畏上帝,蒙上帝喜悦的人。而且,富与穷是会变化的,富人也可以变成穷人,穷人也可以变成富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富足和贫穷的变化,但是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使徒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足的秘诀,就是靠着耶稣基督常存知足、喜乐的心。当然,当我们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的贫富观的同时,父母本身就应该确立一个合乎《圣经》的贫富观,不然,我们就会落入双重的标准里面。基督徒对于金钱、财富,要有受托的认识,我们只不过是受托管理上帝暂时寄于身边的钱财,而不是用来挥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尊”与“卑”的认识就像上面两点所说的,长得美的人,有钱的人,还有地位高的人,他们最能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比较容易受他人的重视和恭维而自认是有价值的、是有贡献的、是了不起的人。那一份深藏不露的“沾沾自喜”,无形中竟错误的帮助他们肯定了自我的价值,从而否定、低估了他人的价值。要让小孩子知道,地位的高低只是工作、责任、职称、社会功能的不同而已,在上帝的面前没有地位高低卑贱的不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作一个忠心的管家,合理运用上帝所托付我们身上的权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上帝。拥有权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高人一等,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盛气凌人,鱼肉百姓。拥有权力只不过意味着有更多的责任和托付,有更多服侍人的机会。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你们知道外帮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5-28;可10:42-45)这就是基督教的价值观,主耶稣乃是天父的儿子,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尊荣,但他却到地上来服侍他所创造的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地位越高,服侍他人的要求就多。 北美基督化家庭对孩子进行体和群的培养根据一项调查,在儿童的心目中,最重要的生命价值有三:运动、读书和交友。而相同的问卷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是:运动、读书、工作和交友。由此可见,适当的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对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日本心理学家冈堂哲雄说:“现代的儿童放学之后,不是到补习班恶补功课,就是关在房间里玩电视游戏机——这种运动两根指头的游戏,已成为儿童娱乐的主流。发育中的小孩子不到外头去运动锻炼身体,反而整天坐着玩家庭电脑,依我之见,实在是一件有碍身心发展的形象。有些父母认为子女乖乖待在家中玩游戏,可以减少在外做坏事的机会,而感到非常的心安理得。殊不知,唯有透过自由的团体活动,藉着同伴间或玩伴的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活动过程,才可以激发小孩子的合群意识,从而学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规范。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小孩子的人际发展、社会性发展,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的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既能够促进他的身体发育,也可以培养他的集体协作精神,使他在娱乐之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一举两得。北美的父母经常安排一些家庭的活动,父母可能对孩子说:今天让我们露营去!或者说:今天我们赶集去!就像主耶稣的父母约瑟和玛利亚带着少年的耶稣到耶路撒冷过节一样(路2:41-51),这是一种有深刻意义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使徒保罗一生中三次大型的旅行布道,正是团队精神的极好体现。 北美家庭对孩子灵德的培养北美基督化家庭很重视家庭的灵修时间或家人团聚时间,然而对比我们国内的很多家庭有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就算人在家里,也是常常忙于应酬、联络各方的事情。以至于许多家庭失去了全家一起灵修或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的机会。对于孩子的灵修,他可以在教会崇拜中得到辅导。其实,“单靠教会是无法将道德和属灵的真理灌输到孩子心灵里去的。不妨将孩子在教会与安息日学所花的时间和他们受世俗的教育或看电视的时间比较一下,即使是最好又最愿意化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牧师,也无法抗衡今日世界在孩子身上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对上帝的敬虔,让他一生的道路不偏离基督的道,坚持家庭灵修或简短的家庭崇拜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藉着一起祷告、一起读经、一起分享主的话,使不和的家人复和,也可以减轻伤痛与苦涩;学习彼此宽恕、彼此原谅和彼此相爱。同时,也是邀请基督进入家庭,帮助家庭解决困难,让基督成为家庭的主。前哈佛大学社会系主任彼得瑞姆·索罗金博士(Dr.Pitirim Sorokin)发现,凡是每天都有时间一起读经祷告的家庭,每1015对婚姻中,只有1对离婚。可见家庭灵修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老师,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期刚好是在学校度过的,然而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引导人和教育者,因为当孩子的老师在不断更换的时候,唯有父母相对稳定。家庭与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稳定而且负有更大教育责任的老师。学校只是为孩子提供一部分的教育而已,而父母却能为孩子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育机会。而且,就是父母将一部分的教育工作分给了学校,他们还必须负起监督的责任,提供支援并主动与老师联络。也就是说,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务不是学校、老师甚至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而是养育他们的父母。

5

总结:这里引用萨拉书中的一个寓言: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想作弄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这位老人家正好走在希腊的一个集市里。其中的一个男孩手里握着一只小鸟,他们走到老者的跟前说:“雅典的智者,我手里有一只小鸟,你说它是死的还是活的?”他们早就商议好了,如果老者说是活的,他们就把它捏死;如果他说是死的,就把小鸟放飞。周围旁观的人都在看这位智慧的老者如何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只见那老者沉思片刻后说:“我不知道这个小鸟是死是活,但我知道它的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位亲爱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在你的手中,他将来如何,是成功是失败,是软弱还是刚强,是健全还是失衡,他的灵、德、智、体、群发展得怎么样,全在乎你今天的把握。虽然我们国内很多人都没有信仰,故此很多人失去了用“经上记着说的方式”的这种上好的方式来教育孩童,然而北美的大多数基督化的家庭用全人品格的方式培养了很多荣神益人的社会栋梁之才,我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国内的家长不妨也带你的孩子到教会接受这种全人教育。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