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79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如何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的孩子都有一个公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国的父母养娃的体验基本都是很累经常对孩子表达:我为你付出了……感觉父母与孩子之间都是两两嫌弃,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还有法子解决吗?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教会孩子什么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好,那么就是你教育的方法不对,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顺造成的。首先别让孩子活在别人的眼里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家庭教育要遵守尊重原则,榜样原则。不要再做别人家的父母啦,给孩子立个好榜样,孩子是自己的,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因为成长的背景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家长尊重孩子的差异和个性,因材施教,正确指导孩子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而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让孩子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胜于昨天的自己就是孩子最可喜的进步啦。停止这种不当的做法吧!当自己最亲近的人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的伤害。其实我们要发现孩子的长处,注意沟通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家庭教育的交流原则,鼓励原则,宽容原则。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其实做孩子的伯乐并不需要多高的专业水平,只要我们有心,并且能静下心来,不再被功利的喧嚣所蛊惑,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潜质,父母静静地观察,控制自己的情绪,转换交流的身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后,你会发现引导和教育孩子都不会是一件难事,就目前国情来看,更多的父母是应该清楚自身的不足,完善之后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打成一片。同样,“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父母和孩子都会在成长的路上有纰漏的出现,只要及时改正就无不可。最后还要拒绝溺爱你的孩子,不要把无知的爱变成对孩子的害!过分宠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有些父母只求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有些父母总是低估孩子的能力觉得孩子还不能做到,最后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由于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有的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父母必须明白,关怀是心灵上的沟通,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分的干预会妨碍孩子潜能的发展。当面对你无法控制的“熊孩子”时,难道父母就没有反省这其实是大人的错吗?成长路上的父母只能陪伴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替代孩子,因为人生的路终究是孩子自己走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