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23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和孩子聊聊中庸之道

我从小喜欢读书,87年上高中后时特别喜欢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那时的思想潮流是推崇西方的,这两本杂志也是西方思想的钢铁堡垒。我深受其影响,崇尚坚强、意志,争强好胜,追求卓越,一味地求上进,因此吃了不少苦头,身心俱疲,可以说很受折磨。领悟了认知疗法之后,才明白思想对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从此逐渐反思自己的核心思维。大学毕业之后,逐渐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论语》、《中庸》、《六祖坛经》等是常放在枕边的,这才发现传统文化对于人心灵的宁静是极有好处的。多年研究下来,颇有些心得,所以打算逐步地把这些作为“家学”传授给孩子。一日和孩子去青岛大学散步,随便聊聊天。她最近正在学骑自行车,我跟她说起骑自行车快也不好,慢也不好。她表示赞同,于是我借题发挥:你看什么都是合适为好。比如胖也不好,瘦也不好——嗯,是的;太高也不好,太矮也不好;——对啊穷不好,太有钱可能也不好——嗯?为什么啊?因为很多钱是需要很累才能赚到,太有钱了可能也有人盯着。学习差不好,学习很好也不见得好——啊?为什么?如果每次都考一百分,即使得99也算失败,压力大啊。没好吃的不好,好吃的太多也不好——是啊,吃不了浪费,吃多了又长胖了......合适为好,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年少时对中庸很不屑(无知啊),以为是很平庸的意思,没一点个性。而立之年之后才知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追求的是超拔,但是又不超越日常生活。不偏不倚,就像我们常说的把握好度!这种境界会比较淡定,不会有过强的得失取舍之心,对心理是很好的。就像我常说的既努力又顺其自然,就是一个中庸的境界。不知不觉中,慢慢和孩子讲这些道理,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慢慢渗入孩子的心灵,播下智慧的种子,慢慢等待发芽生根......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