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2今日阅读:59今日分享:29

建筑抗震,我们应该怎么做?

8月3日,6.5级地震袭击云南昭通,截止壹读君发稿时,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升至398人。
方法/步骤
1

地震灾害学业内人士常说:“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相关资料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海啸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

2

这又得看一看东邻日本的经验了。今天壹读君跟你聊聊,日本是如何做到让建筑物更抗震的。日本现代地震研究的1.0时代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刚刚开始对地震的研究,那个年代,日本还没有提出建筑要有抗震设防能力。1892年,“预防震灾调查会”成立,他们的目标是——提升木造建筑的耐震性。这个目标,未免太保守了一点吧?不过,在那之后,日本建筑抗震研究就开始进入了有科学世界观指导的阶段。1916年,日本建筑家佐野利器提出“静力震度法”,建议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水平力应该是结构重量的1/15,这样能够起到防震作用。1923年,按照这种设计思想建造的日本兴业银行大楼落成,流年不利,同年9月,关东大地震就发生了,兴业银行大楼经受了考验。于是,在第二年施行的日本都市建筑法中,“静力震度法”的原则,就成了抗震设计的规范。此后,日本的建筑物进入抗震减灾1.0时代。1968年,100多米高的霞关大楼建成,当时这个大楼采用的是预制钢筋混凝土耗能剪力墙和钢框架结构。听上去有点难,各位肯定听说过装修专业名词“承重墙”,它是用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而“剪力墙”则专门用来支撑水平负荷。简单来说,那时候的思路就是用stronger的材料来建造stronger的高楼,让它们能够抵御强风和地震的摇动。除了减震墙,日本很多建筑物在设计时也考虑了隔震原理。1921年,设计师FrandWright在设计东京帝国饭店时,把紧密排列的短桩打入地下的软弱土层之上,而帝国饭店建筑在短桩地基上,如同漂浮在软弱土层上的大船。一部动态发展的建筑法……1924年开始,日本建筑规范规定结构力计算要考虑抗震系数,在这方面日本当时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的《建筑设计基准法》颁布于1950年,之后几经修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而灾后统计显示,这次地震中受损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几乎完好无损。事实上,《建筑基准法》1971年修正令强化了钢筋混凝土柱的带筋间隔距离,而1981年则全面实行“新抗震设计法”,引入了多个方面的新规定。此后,日本曾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修订后的法规将住宅、楼房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至7 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尤其是商务楼要求能够8 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 年。同时,日本还制定计划到2015年,让90%的住宅建筑达到这一标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