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68今日阅读:61今日分享:18

五姓七族是怎么灭亡的

七宗五姓是指从汉朝晚期到唐代中晚期之间传承近千年的七个名门望族。也叫五姓七家,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墓  在隋唐时期,这七个郡望势力庞大,许多子弟在朝为官,而且多数宰相出自这五姓,几乎到了把持朝政,连皇室都恐惧的地步。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宗族中的女孩儿为妻。可见七宗五姓当时在社会上的地位有多崇高。  那么如此强大的七宗五姓到底是怎么形成?又是怎么消亡的呢?范阳卢氏宗祠  一、形成  七宗五姓的形成主要跟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汉朝实行举察征辟制,即官员的选拔主要靠地方牧守或者朝廷大员的举荐,像东汉末年的曹操和公孙瓒等人都是通过举孝廉出身,从而一步步高升。这个举察征辟制起初还是相对公平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在各方面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过由于其举荐过程中个人对结果的干涉非常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后来就成了大臣们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结党营私的工具。到了后期,有权举荐人才的官员门生遍布天下,形成了较大的利益共同体,而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核心便成了一些大门阀,威望权柄极重。 太原王氏族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避免举察征辟制的弊端,朝廷便在原来的举官制度上加以改进,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是在举察征辟制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增加了对被选拔人员的品第评价,不仅要看被举荐人的才能,还得看品行和家世出身,综合三方面的状况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从而根据品阶的不同委任不同的职务。  这种选官制度是举察征辟制的一种进度,但是由于后面过于注重家世和出身,最终也沦为了豪门扩大门第影响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局面。 陇西李氏牌坊  也正是因为家世在选官上的权重越来越大,才导致世家大族的子弟做官越来越容易,把控了越来越多的重要职位,而这又反作用于选官的身世要求,循环往复,致使世家大族越来越强大,势力遍布朝野,最终形成了像七宗五姓这样的超级巨无霸家族。  二、消亡  到了隋唐时期,像七宗五姓这样的名门望族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自己家族的子弟在朝为官之外,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姻亲、扶持等各种方式拉拢的门生故旧,其势力庞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连皇室都对其十分忌惮,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当七宗五姓强大到可以威胁皇权的时候,也就为自己的消亡埋下了伏笔。隋唐以来各朝皇帝几乎都致力于摧毁像七宗五姓这样的大门阀,以扫除潜在威胁。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度便是想从根本上瓦解七宗五姓的根基,意图提拔寒门以打压士族,不过隋朝国祚太短,加上刚刚施行,还不能立竿见影。  到了唐朝,为了打压士族,唐太宗甚至重修《士族志》,将皇族宗室定为第一等,然后将皇后外戚长孙氏定位第二等,之下才是各大世家,意图削弱七宗五姓对民间的影响。         不过唐太宗这么做有些自我YY的成分,民间并不太认可他这一套,反而因为皇族名面上打压士族,更加衬托了士族的强大,士族子弟反而拿这事儿来炫耀,效果适得其反。  七宗五姓真正开始走向衰落是在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扶持寒门打压士卒,武则天大举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寒门子弟有了一条途径可以直达朝堂,自然不会放弃这等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登上天子堂,和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世家大族一争高下,并逐渐占据上风,随着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掌握了朝堂话语权,七宗五姓也就由此走向衰亡。虽然在晚唐时期七宗五姓也有过短暂的中兴,但也难以抵挡历史的车轮,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郑氏三公  七宗五姓兴起于举察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消弭于科举制,可以说是成也选官,败也选官。风光了几百年,直到今天,仍然有其后人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将其荣耀一代代传承延续下去。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