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76今日阅读:6今日分享:31

生本课堂教学的四个流程

师本教育体系,呈现为教师因循守旧、不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案、忽视学生,课堂质态上表现为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教师是一个班级的国王,由控制学生往往不自主地演变为对学生的压迫。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真诚欣赏每一个学生,并将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课堂上着力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以个人预习与团队交流为主的主动学习,形成“个人预习、小组研讨、班级汇报、老师点拨”四个学习阶梯。
方法/步骤
1

个人预习个人预习,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

小组研讨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

班级汇报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

4

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5

总结: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预习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研讨,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班级汇报,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最重要的是,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断深化。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