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64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消除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隐患

中学阶段 ,正处于学生成长的过渡时期。自信与盲从、依赖与叛逆、自我与否定、幼稚与成熟 ,成长的种种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已成为其成长的心理隐患。
方法/步骤
1

(一)消除目标的茫然性  学生为什么求学 ?求学的目的何在 ?人为什么而活着 ?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 ?这些问题 ,中学生恐怕很少去想 ,也无暇去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对前途渺茫 ,耽于幻想而又缺少行动,是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追根溯源还是教育的失误。应试教育 ,使我们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没有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目光短浅,听命于家长,俯首于社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并以饱满的激情为之奋斗。试想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即便成功也只为一己之私。果真如此,岂不是教育的不幸?

2

(二)消除叛逆心理  逆反是中学生思维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区域。中学阶段 ,学生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种“长大了”的感觉 ,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逆反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学生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家长、教师应给他们提供展示内心的机会,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而不应粗暴地压制。另外,尝试双向沟通,以朋友身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学生的叛逆心理缘于负荷过重,那么 ,就应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逆反心理的疏导与消除
1

1、心理学家常常把逆反心理分为四类:  (1) 自负型逆反心理。  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特别是进入了中学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得批评和劝告。  (2) 困惑型逆反心理。  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老师、家长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产生困惑型逆反心理。  (3) 失落型逆反心理。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是每个人的天性,一旦学生自身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肯定和赞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感,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产生逆反心理。  (4) 受挫型逆反心理。  有些学生,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由于气质的多样性,性格的复杂性,使产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多种类型。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表现类型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

2

2、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盲目性。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的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虑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二是感应性。  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常常给教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发展到以冲撞教师为荣,以敢于和教师唱对台戏为荣,把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如不善加引导,对班风、校风建设影响很大,妨碍学生进步  三是自发性。  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心里痛快”。事后教师处理严了他不服,处理轻了他会认为教师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地“出难题”。  四是可变性。  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