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72今日阅读:2今日分享:38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的世纪,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国家要振兴发达,民族要立于世界不败之林,就迫切需要大批创造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小学生创意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现就我个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一、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因素,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材料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应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用来教育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和创造志向的革命故事《李时珍》、《詹天佑》等;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新知识的说明文或童话《小马过河》、《夜晚的实验》、《天火之谜》等;有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创新能力的古代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有感染力很强,能启发和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文学作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云雀的心愿》等;以及《鲁班的发明创造》、《爱迪生救妈妈》等课文,详细介绍了创造发明的过程等等。所有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材料。教师只要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深入地钻研教材,积极地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能够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会被引向创造之门,踏上创造之路,成为创造性人才,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二、提倡模仿模仿是从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之间的“支撑点”,是一种知识、方法、态度的积极迁移,是达到能力提高、技能熟练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共同因素或类似现象,那么他的思维已经崭露头角的达到新的高度。古人云:仿其形,后得其神。只有从觉悟上升到惟妙惟肖的模仿,才是模仿的精华所在。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功,哪一个不是在效仿前人的所作所为的基础上成功的?可以肯定的说“无仿无成”,“无仿不获”。写字教学中临帖,阅读教学中的学读,作文教学中的仿写等就属模仿。如,我在作文教学时,要求他们从“森林、小溪、小草、大象、猴子、阳光”中选出三个词语,发挥想象写出一篇童话故事,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其实很难凭空捏造,这就需要同学们从平时阅读中的积累和生活中身边的故事来丰富自己的作文了。模仿时,从内容到形式,不光仿得好,而且要有创新成份。例如,有个学生就结合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剧情借用里面的故事情节将人物进行替换,并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森林、小溪”生命体的特征。大象则化身成为拯救“小溪”的大英雄。去河边洗澡的大象听到不远处传出的抽泣声,禁不住好奇,循声而去,原来是“小溪”为自己被大家当成垃圾桶而伤心,大家只顾自己干净,却把小溪污染的病殃殃。听了“小溪”的哭诉,大象决定伸出援手救小溪于危难之中。该同学的习作就是模仿的典型佳作,既言之有理而又做到微言大义的功效。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是模仿的最佳时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仿写、仿用,大胆地指导他们在听、说、读、写中的知识模仿训练和技能技巧模仿训练及生活环境的模仿训练,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鼓励善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因此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点,积极创设学生质疑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板书课题后即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从这个题目中可以提些什么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马上举手说:“为什么要借箭?用什么借?谁用草船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化,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明确化,为学习下面的课文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实际教学中,要想彻底根除“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被动模式,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民主、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建立一种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有利于创造思维的积极发展。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质疑解疑就需要有发散性思维。采用发散式,民主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甚至与教师辩论,打破唯师是从,迷信书本,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思考局面,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问题,引导讨论有价值的问题,积极探讨问题解决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相反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打破固守的思维模式,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李四光发现了大油田。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典型人物的思维方式,如《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曹冲称象》中的曹冲等。其次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司马光砸缸》一课结束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出小朋友?学生经过合理的想象,说出了好几种方法来。尽管有的方法幼稚可笑,但说明动脑思考了,这样,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再如,教学《捞铁牛》后,鼓励学生想,还有什么样的办法捞铁牛呢?于是学生们积极动脑,想出了诸如“在船上装石头捞,因为把泥沙铲在河里,污染了水环境;利用潜水艇或直升飞机打捞;或在岸上打捞……尽管有的办法不符合当时的条件,但其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具有明显的创造性。五、勇于改革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瑞伯雷斯曾说过“学生不是待装的瓶子,而是待燃的火”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宜他们了,要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得勇于改革和探索,力求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新颖别致,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富有新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坚持问题的多元化,答案的多维化。不要“标准答案”“正确结果”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磨灭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例如,我们再教学《美丽的大公鸡》一课时,文中共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大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老师在结束课文时扣题提问“你们认为他们中哪个最美?”我觉得回答时不必非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那只知错就改的大公鸡身上。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站在不同在角度,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说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小动物。其实其他五个小动物都是美的,因为他们都能帮人们做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捕捉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是学生真正进入“创新”的新世界。总之,创新教育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光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着想,为国家着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着想,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愿所有的语文了教师都能以“创新”为指导,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己任,共同铸就语文教学辉煌的明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