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范畴中无此病名。有学者根据其病理特点及发病部位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瘀血'、'痰浊'、'脉痹'的范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多见,而'血瘀'之病机则贯穿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整个过程。化痰类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脂质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脂升高而为痰浊。《内经》称为'膏人'、'脂人'。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痰浊有关,因而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泄浊、升清降浊法治疗。我院研究噬斑通管ASP治疗,以首乌、黄精等滋肾养肝,阻断痰瘀生成之源为君药。海藻等软坚化痰为臣,水蛭等活血祛瘀为佐,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顾,使痰浊得化,瘀血得消,血脉通畅,研究结果表明,噬斑通管ASP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具有很好的消退作用,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TC、TG明显降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明显降低。证实该系列方剂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观察以温胆泄浊法组成的温胆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大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补虚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面始焦, 发始白; 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说明中年以后, 元气、肝肾阴津已渐亏虚。故治以补肾填髓、益气养血为法。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观察中药噬斑通管ASP健脾补肾消瘀祛毒法(由人参、黄芪、何首乌、黄精、水蛭、黄连等组成)治疗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调节血脂、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消退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使患者胸闷、心悸、气短、眩晕、乏力等症状得到改善。同时观察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血内皮素(ET)、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实验证明,噬斑通管ASP组方治疗组和采用舒降之、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两组患者的ET、MDA、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体积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活血化瘀类近几年研究认为,瘀血和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血脉不通,心血瘀阻,血行不利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我院观察软管祛瘀法(由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组成)对4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超声的影响,结果服用噬斑通管ASP3个月后,治疗组血管内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目、斑块积分、最大软斑块或混合斑块的体积指数和长度以及血管面积狭窄率均减少,颈动脉血流阻力降低。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上一篇:我们身边有哪些中药:[7]芫荽
下一篇:6种可替代药物的助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