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89今日阅读:86今日分享:14

“还好吧”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和孩子相处,我们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孩子不能明白我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也就无法做出满足我们期待的行为。“还好吧”这三个字,也许是你包裹自己感受的盾牌,但是,如果你能体会到孩子读到的是什么,也许你会换一种能够清晰表达感受的表达方式。
工具/原料
1

父母一枚

2

孩子一枚

3

家庭教育智慧一碗

方法/步骤
1

一: 地铁站里,电梯上,听到我身后一位五六岁的孩子在和妈妈进行着下面的对话:           儿:“我现在就是有点困,想睡觉。妈妈,你呢?”           母:“还好吧!”           儿:“什么?”           母:“还好吧!”           儿:“你说什么?”           母:“还好吧!”           儿:“‘还好吧’是什么意思,妈妈,你困吗?”           母:“还好。”           儿:“你想睡觉吗?”           母:“有点儿想。”           儿:“你也有点困是吗?”           母:“嗯。”           对话结束,母子俩都不说话了。

2

二:这是一场真实的对话,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内心很不平静。           对孩子,我既心疼又佩服。心疼的是孩子只是想要知道妈妈的真实感受,但是一直得不到妈妈正面的回复;佩服的是,当孩子得不到妈妈的正面回复,而且无法理解妈妈口中的“还好吧”是什么意思时,一直没有放弃,不断追问,直到他得到了妈妈“有点困,有点想睡觉”这个近乎真实的回应后才肯罢休。           我佩服的是孩子的坚持和智慧。           对妈妈,我更多的是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妈妈当然知道孩子想得到的是自己困与不困的感受,而自己到底是困还是不困,这个感受自己很清楚。为什么妈妈不能明确的告诉孩子,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还好吧”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回应自己五六岁的孩子呢?

3

三:妈妈不能真实表达的背后,是出于哪种顾虑?她在掩饰什么,害怕什么?是否,真实的表达出我们的感受,我们会失去某些东西,会影响我们内在的安全感?           我知道,这不是那位妈妈的错。因为不论是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还是整个社会文化,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感受并不重要,一旦我们开始说真话,我们将得到的有可能是别人的批判,指责,我们无法接受那样的结果。       比如孩提时期的我们,如果坦诚地告诉家长:“学习太辛苦了,我不喜欢上学”,得到的有可能是:“不上学你想干嘛?长大了去放羊吗?”那时候我们就学会了,如果不想面对那样的指责,我们只能将自己的感受深深隐藏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相对安全。

4

四:比如工作中的我们,如果对老板说:“我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我烦透了每天加班!”得到的结果有可能就是老板的一句冰冷的回复:“那你别干了,卷铺盖卷走人吧!” 那样的结果令我们恐惧极了,所以我们宁可忍受着对工作的不喜欢,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以为这样我们才能够维持生活。        这到底是谁之错?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承担者,追根溯源,可能要找到上古时期了,可能要追溯到有了人类开始。所以,这个责任,我们只有自己承担起来。       记得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流行语:“不是你的错,但却是你的责任”。

5

五:为什么父母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来?因为你选择了做父母,你选择了不再因为不会表达所带来的悲剧在你的孩子身上继续上演。所以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学着去感受自己,认识自己,学着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有个人愿意去读懂他,他便不再需要用叛逆,发脾气,甚至各种各样我们父母无法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就像地铁上的这对母子,如果,妈妈在听到孩子说自己很困的时候,能够给孩子一个正向的,明确的回应:“哦,宝贝你困了是吗?今天确实玩的太累了,妈妈也有点儿困了。”是否,比那句“还好吧!”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注呢?

6

六:所以,为了对我们为人父母的这个选择负起责任来,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收获更多的平静与喜乐,是否,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呢?既让自己少走弯路,又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这是我在地铁站里的一点小小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