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81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三岁女儿整天粘着奶奶怎么办

案例:蕾蕾的妈妈是小学教师,爸爸是公务员。因为夫妻俩工作都很忙,蕾蕾刚满6个月即被奶奶带回农村抚养,爸爸妈妈只在周末或者假期才去看她。蕾蕾跟着奶奶在农村一直长到3岁,该上幼儿园了,才跟着奶奶一道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把她送到离家较近的幼儿园,由奶奶负责接送。没多久,蕾蕾就哭闹着说不去幼儿园了,要跟奶奶在一起。她流露出的一些性格及行为习惯也让爸爸妈妈担忧。比如说,吃饭很少按时,总要奶奶追在屁股后面喂,一顿饭要花很长时间;特别爱粘着奶奶,见到爸爸妈妈则显得局促和生疏;她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奶奶说不好,她就掐奶奶,打奶奶,打完还哭。问她为什么打了别的小朋友自己还哭。她说奶奶骂她对她不好。此外,她见到爸爸妈妈的好友或者同事,他们主动跟她打招呼,她总是不理不睬的。爸爸妈妈一说她,她就抱着奶奶大哭,这两天,她一直缠着奶奶,说幼儿园不好,城里不好,闹腾着要回乡下去……。
方法/步骤

广秀支招:3岁的蕾蕾之所以特别黏奶奶,对父母感情生疏,且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与父教母育缺失,奶奶对她的教养方式不良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生命之源,也是孩子最早的、最重要的依恋对象。生命早期是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奶便是娘”,“谁带就跟谁亲。”而且,对照顾他的人是“有样儿学样儿”的,所以,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由什么秉性的人照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及后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这种影响,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  著名诗人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母亲》一诗中,对保姆大堰河饱含深情,充满挚爱,却自诩他只是“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在亲身父母面前“是这般忸怩不安!”因此,在亲子关系形成的早期,倘若父母缺席,父教母育缺失,把本属于自己的教子责任转嫁给他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看似轻松省力,实则后患无穷。3岁的蕾蕾吃饭仍要奶奶喂,见了客人不理不睬,对奶奶有暴力打骂行为,适应幼儿园生活比一般孩子更显得困难,之所以如此,与奶奶过度宠溺孩子,包办替代,没有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技能有很大关系。很多老人在带孩子时都如此,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会,给他喂饭,帮他穿衣,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地宠溺娇惯孩子。这种教养方式直接的后果就是助长孩子的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让孩子缺乏与其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在家称王称霸,在外面则显得无理又无能。关于孩子无理又无能的原因,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进废退学说”,中心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用而退化。这个学说虽然不能准确地解释人类进化原理,却能解释很多孩子为什么3岁多了吃饭还要人喂,4岁多了为什么还不会穿鞋袜等现象,说白了,就是家长没有及时训练和引导,盲目的包办替代产生的恶果。一般来说,孩子的身心发育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具备了学习某些技能的条件,也就是某种技能学习的关键期。在关键期里家长因势利导,孩子学习某种技能轻而易举,事半功倍。如果不在关键期给它发展的机会,很容易退化或者枯死。就好比,孩子学习走路的关键期是10个月到1岁左右,家长稍加引导,孩子很容易学会;如果家长特别心疼孩子,总怕孩子磕了﹑碰了,天天抱着孩子,一直抱到三岁,始终不给孩子下地学走路的机会,孩子到三岁也很难学会走路。幸好蕾蕾只有3岁,现在着手纠正还来得及。关于矫正孩子不良习惯及性格,建议如下:首先,不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要分出点时间跟孩子交流,节假日都要多花心思跟孩子在一起,陪伴她散步﹑游戏﹑娱乐,把暖暖的父爱和母爱注入孩子的心田,用真挚的父母之爱暖化孩子的心,打破父母与孩子因为接触少而产生的疏离与隔膜。只有拥有了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孩子才更愿意亲近父母,父母对他的行为训练和性格矫正才能收到实效。其次,跟蕾蕾的奶奶达成共识,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矫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就以喂饭为例,美国一本教科书曾罗列出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应该会做的事,其中,孩子自己吃东西是8个月到14个月。事实上,孩子在八个月左右时就有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欲望,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因孩子吃不好而去限制、指责他,孩子1岁多时就容易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要纠正蕾蕾的进餐习惯,把她从幼儿园接回来之后,家里坚决不准备零食,到正餐的时间,把她的碗筷摆放好,鼓励她自己吃,可以把她的餐具准备得卡通有趣些,把饭菜煮得精美有特色,用心创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进餐气氛,善于利用语言诱导,比如:“今天的青菜炒得嫩嫩的,绿绿的,真好吃啊!“这个肉丸子真香,太好吃了,你要不要尝一尝”之类的话语。如果她不吃,就由她去,坚持不哄劝,更不要追着屁股喂,而是边夸饭菜香,边按计划津津有味用完餐。等她自己喊饿时,再鼓励她自己进食,就算她动作笨拙,把饭菜撒了,糊嘴上了,也不指责,不替代,而是表扬她终于学会自己吃饭了,真棒等等。也可以设置比赛和奖励情境,让她跟奶奶比赛,看谁吃得又快又好;或者提前约定,她若按时自己吃饱了饭,父母可以带她到哪里玩一会儿,奖励她一个什么玩具之类。如此坚持一段时间,直到她养成良好的独立进餐的习惯为止。总之,孩子身上蕴涵着无限的潜能,家长坚信孩子能行,设法了解孩子各种技能和性格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训练,善于因势利导,多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多给孩子创造学习技能,形成良好品格的机会,放手给孩子做,孩子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安全,更自信,更快乐,更独立且有担当。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