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33今日阅读:195今日分享:41

增强使命感认准“硬道理”探索新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遵循党的墓本路线,从本县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使县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5.06亿元,国民收人34亿元,财政收人3.78亿元,外贸出口20.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988元,分别1978年增长27fft,14倍、11.3, 58, 7倍和12倍;其中,乡镇企业产值136.86亿元,分别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8.26%和工业总产值的92.8%01991年,我县跃居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名和全国十大财神县第8名;1992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列全国第12位,跨人了全国先进行列。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县级地方党委,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脱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切实明确把经济搞上去就是“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扭住中心,认准发展这个硬道理,牢牢掌握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最关键的就是要驾驭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和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牵住牛皿子,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不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首先有赖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我县经济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是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4年间,我们经历了四次比较集中的观念解放、四次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推动和促进了县域经济四次跨上新台阶。第一次是1979年初,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要不要兴办乡镇企业。当时许多干部群众对兴办乡镇企业疑虑重重,感到弃农重工“方向偏、风险大”,是“不务正业”。.县委认为,我县人均耕地不足7分,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稻谷加稻草,农民富不了”,只有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转移出来,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才是振兴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希望所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县委组织全体乡镇党委书记北上无锡考察乡镇工业,用事实启发教育乡镇领导;在全县上下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引导干部群众冲破划地为牢的封闭式经营思想,破除“重农抑工”、“无商不奸”等小农经济意识,树立“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新观念,从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初创和起步.至1983年,发展乡镇企业2000余家,年产值达8亿元,争得了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第二次是1984年,解放思想的焦点是敢不敢启用。约时,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乡镇企业缺人才的矛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们一些同志在人才问题上心存疑虑,思狭窄。有的干部群众把生财有道的人与“投机钻营”、“暴发户”、“危险因素”等同起来。为此,县委发动了“怎样树立新时期用人观点”的大讨论,引导大家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破除“穷光荣、富则修”等陈腐观念,树立“无才不兴”、“唯贤是举”的新观念.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普查和推荐“草木才子”的活动。仅一年就启用3000多名各类能人,通过开贤路、求才路,通了商路,活了财路,给我县乡镇工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1984年至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三次是治理整顿时期,解放思想的集中点是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有所作为。当时一些厂长一度信心不足。有的打算抱残守缺,个别的甚至准备弃工返农。面对严峻的考验,我们冷静地总结反思了创办乡镇企业的十年历程,进一步明确其地位和作用。深深感到乡镇企业是全县经济的“台柱子”、是财政收人的“聚宝盆”、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是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奠基石”。十年发展,功不可没。在此基础上,县委果断地提出了“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工作指导思想.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及时提出了创新、创优、创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创一提高”的方针。三年间,共开发新产品414只,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243只,创部优、省优产品94只,创汇以每年近80%的速度增长。第四次是贯彻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以来,解放思想的重点是怎样使经济再上新台阶。我们从“清左、破稳、除旧”人手,较系统地清理了一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引导干部群众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禁锢、求稳怕乱的思想疑层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消除“恐资症”,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等小生产观念,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行开放思维,确立快速友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思想。根据本县实际,在发展速度上变拾级而上为跳跃式前进;在发展途径上变小打小闹为“大高外”;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变修修补补为超前动作,蔽得了机遇,整个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时期。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2.3亿元,是前一年完成额的3倍。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道理千条万条,坚持发展第一条;经验千条万条,把经济搞上去第一条;标准千条万条,群众富不富第一条,从而结聚了和衷共济求发展、奔小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回顾我县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深切地休会到,解放思想天地宽,转换脑筋经济兴。二、扭住中心,牢牢掌握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县委深切感到,把党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抓住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明确地表明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不能放弃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实行党政分工,不能丢掉党的中心;增强党的凝聚力,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作为一级地方党委,总揽全局抓大事,就要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想这个中心,议这个中心,紧紧扭住这个中心,始终认准发展这个硬道理。不论谁当书记,做到坚定不移;不管风风雨雨,做到坚信不疑;不左顾右盼,做到坚持不懈。那么县委如何抓经济工作?我们体会着重要抓好“四个力气 (一)定思路,自找压力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全县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决策,是县委领导经济工作的首要职贵,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条件。我们坚持把经济决策的过程,作为自找压力、自加动力、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过程。无论是确定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是年度工作思路目标,都力求做到“三条”:一是敢于超前思维。即不但着眼量的增加,而且立足质的提高,不断攀登.如乡镇企业初创时期,我们提出了“农业稳家,工业发家,八仙过海,外延扩张”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数量以后,我们及时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求发展”的指导方针,促进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求提高,在提高中增效益。近几年来,我们又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作为经济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仅1992年,引进设备2361台套,超过了历年的总和。二是善于“反弹琵琶”。即不但看到自已的成绩,而且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追求高起点。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在调整“八五”发展规划中,首先发动全县各级干部冷静反思我县经济的发展现状,然后针对自身存在的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不宽、科技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环境不相适应等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全方位开放,大、高、外拓展”的发展战略.三是勇于跳出绍兴看绍兴.即不停留在纵向比,而且与先进比,不断盯住高标准。我们努力把先进地区的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新目标。八十年代提出了学习苏南,今年年初又提出了“学习闽粤鲁,追赶苏南虎,快步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重政策,寻求活力对经济工作实行政策领导,是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和措施中,我们力求用好、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努力做到“三个放”。一是对外放开。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外向、积极横向,借鸡下蛋。目前,全县已创办三资企业204家,总投资金额达4亿多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窗口”200多个,与外地100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型联营,引进资金10余亿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对内放宽.我们每年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时,几乎都有改革措施出台,努力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80年代初普遍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1985年推行了“一包三改”承包贵任制,即承包期定为3年,改厂长任命制为招聘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工,使企业在人事、劳动工资和奖优罚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年又推行了“净利润分档计奖”承包责任制,再一次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发展后劲.贯彻中央【1992)2号文件和十四大精神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增强企业活力。明确提出,凡符合条件的国有、二轻企业有要求的都可以实行“三制”改革;在乡镇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制,目前全县已有210家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县乡镇工业的51.47%,利润占64.53纵)实行了股份制;组建了,对小、徽、亏企业推行了净资产增值总承包、以及租赁、兼并、拍卖,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三是对下放权。为了力求多放权,放好权,我们首先做好试点工作,选择一个镇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镇,拥有种植、内部机构设置和人事等自主权,以及县有关部门的部分审批权;选择部分国合商业进行“四放活”试点,拥有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的自主权等等。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陆续下放了部分权力。如在项目审批上,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或投资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三资企业前期项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在外经外贸上,允许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对外贸易机构,经营外贸产品收购、出口业务,以利于对外经济的发展。 (三)育典型,激发动力我们感到,要把经济工作推向前进,光有经济发展的方针、思路、目标和政策是不够的。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培育典型,作好示范,引导和启发大家,从而有效地实施宏观决策,是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多年来,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重培养方方面面、不同层次的典型。根据25个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每类都有“带头羊”。其中,年产值14亿元的柯桥镇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头羊”。系统探索区域经济的开发、集镇建设的规划、基础环境设施的改善等综合开发的新路子。为引导乡镇企业上层次,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政策优惠上予以适当倾斜,进行重点扶植.树立浙江合成纤维总厂为“大高外”的样板企业。通过育典型、抓重点,促进了县委决策的顺利实施,带动了企业向“大高外”的拓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仅提出了“千万利、吨粮田、园林村、小康户、文明人、好支部”的奋斗目标,而且也注意培养扶植典型。确定了61个重点村、14个示范村和1个样板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抓龙头,增强引力在实践中我们还认识到,县委领导经济工作要善于捕捉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的根本矛盾,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经济发展命脉的龙头要素,从而引导整个经济蓬勃发展。乡镇企业从诞生到发展完全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调节。为此,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注重抓好三个“龙头”。一是培育市场休系。我县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有“日出万丈绸”之美誉。目前全县拥有4万多台纺织机台,年产各种织物7亿多米,轻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写。过去,尽管近万名供销员四出奔波,千言万语搞推销,但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传统推销式供销体制经受不起变幻多端的市场冲击的种种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抓住本县轻纺的“源头”,着眼于大流通,促进大生产,求得大发展。1988年以来,先后3期投资3500多万元,在柯桥镇兴建了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有2000间营业用房的绍兴轻纺市场。实践证明,“办一个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给我县经济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有8000余家国营、集体和个体工商户在场内设点经营i 6000多种轻纺产品上市贸易;日客流量近4万人次。去年营业额达16.6亿元,居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第二位。从去年开始,我们又投资1.6亿元,兴建建筑面积分别为14万平方米、8.4万平方米的北市和西市二大交易区。建成后,整个轻纺市场将成为一个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拥有四大交易区,设施一流,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化轻纺产品专业市场.至1992年底,我县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53个。二是拓展外贸,唱好“国际歌”。开拓国际市场,是企业增强“内功”,求得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们坚持在政策导向及工作指导等各方面鼓励乡镇企业广伸“触角”,大胆“接轨”,走出国门闯新路。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口岸、100建立业务关系;出口创汇企业300余家,出口产品品种300多种;有一批企业已到浦东开发区设窗口、办实休;有的企业正在独联体、美国、越南等国创办境外企业。1986年以来,全县外贸出口额在原1.3亿元的基础上,平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针对我县能源缺、通路难的问题,前些年我们先后落资2亿余元,办起5家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4.5万千瓦;修建乡镇公路400多公里,其中,水泥公路9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缓解了能源、交通矛盾。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去年以来,我们又实施了以中国轻纺城为龙头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中国轻纺城开发总的思路是在“兴商建市”的基础上“兴市建城”。近期开发面积为12.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达到25平方公里,目标是建成具有轻纺特色、商贸特色和水乡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使之成为全县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与此同时,投资5000万的104国道南线等十大甚础工程和柯桥火车站等十大建筑工程已全面动工,争取至年底竣工。届时全县交通、能源、通讯等条件将大大改善。三、注孟人的因索,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是人。我们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人的文章上,放在释放人的潜在能量上,放在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上。回顾我县经济发展的过程,最宝贵的是有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响的干部队伍和一批位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厂长、能人。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抓好“三个点”。 (一)把启动点放在进取精神上人是要有精神的·精神振,才能干劲足、经济冬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激发、调动人的精神因素作为发展、振兴经济之本。在乡镇企业初创、起步阶段,引导干部群众发杨艰苦创业精神;在扩展阶段,提倡竞争、拼搏精神;在当前加快发展阶段,又要求发扬四敢精神(即敢闯、敢试、敢胃、敢为天下先)。尤其是对各级干部,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分别采用不同的启动方法,努力引导和启发他们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振作精神,把兴奋点、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服务中心上来,真正做到“五个脑袋一条心,百个科局一股劲,千家企业一个音”。首先J激发县各套班子的共识。其次,激励乡镇和县机关部门的自觉服务意识。第三,激励厂长、能人的进取情神. (二)把支撑点放在培养干部上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关键在于不失时机地培养、选拔和任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干部队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坚持和把握这样三条:一是看人:“不寻小过”,大量选拔“明白人”.我们认为,所谓“明白人”,关键就要看一个干部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干事业,创业绩。二是用人:“不拘一格”。改革开放要大胆,使用干部也要大胆.三是育人:“不惜工本气 (三)把着力点放在人才开发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我县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就是财神”.因此,我们始终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内育、外引、借智三路并进,着力建设人才开发系统工程。一是坚持内育。全县创办职业技校15所,业余技校200多所,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进修和委托代培等方式,努力培养乡镇企业专业技术队伍。二是注重外引。我县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引进人才,依靠科技进步的过程。70年代末,我们依靠从上海、杭州等地引进退休工人,指导农民白手起家,创办乡镇企业。80年代,我们在启用、培养“草木才子”的同时,多方联络在外地工作的绍兴籍科技人才,聘请“星期日工程师”为家乡的发展献智献力,推动了乡镇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进人90年代以后,特别是贯彻中央2号文件精神以来,根据“大高外”拓展的发展战略,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又进行了第三次起跳.提出了“创重才环境.引八百英才”的人才引进方案。全国各地有12300多人前来应聘.其中己有1800多名引进人才正式上岗到位。三是设法借智。在搞好人才“内育外引”的同时,努力拓展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横向联合,广泛开展国内外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与上千个“智力”单位或部门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借梯上楼,发展自己。四、坚持“两手抓”,努力创造经济建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良好i沟社会政治环境。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但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休现,而且也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一大优势。我们始终做到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任务一起下,两个目标一起争.两个成果一起要,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政治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惫处理好“四个关系气一是发展经济与党的基层建设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基层竟组织的战斗力。这些年,我们坚持每年对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普遍建立了乡镇党校,村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定期轮训和活动。为切实加强村、厂班子建设,近几年,我们实行了乡镇党委书记联系后进村制度,并先后下派275名县、乡(镇)机关干部下村任职,改变后进支部面貌。在全县乡镇企业中配备专职党务干部458名;建立了村、厂级后备干部制度。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二是发展经济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党风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败。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策荣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明确提出全县工作总的目标和原则是“经济兴、出政绩、保廉沽”;对广大干部的要求是“干事业、讲廉洁”。以此作为规范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政干部的行为准则,并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抓教育,替钟长鸣;二抓监督,加强制约;三抓制度,持之以恒;四抓查处,严肃纪律。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一人违纪的,没有一人违章建私房的,没有发现一人以权谋私的。三是发展经济与稳定社会的关系。我们坚持一手抓发展毫不放松,一手抓打击决不手软。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列人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年终与经济工作一同考核,基本形成全党抓社会稳定的局面。近两年,全县整顿健全治保组织1924个;新建治安联防队23支,义务消防队92支,企业保卫科127个;对2600多名违法人员落实了帮教措施;为社会治安的稳定莫定了基础。四是发展经济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系。作为县级地方党委,不但有贵任带领群众致富,而且更有贵任引导人民群众“精神致富”。我们在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遵纪守法教育;广泛开展刹歪风、评三户(爱国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创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乡乡有敬老院,村村有老年协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七五”以来,全县直接用于文教经费3亿余元。乡乡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了成人教育中心;基本形成了农村三级保健网;全县计划生育符合率98.86%,人口自然增长率8.52编。近几年来,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