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81今日阅读:138今日分享:34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化

舌尖上的民俗与文化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所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遵从性。文化是人类较大集团的典型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观念意识、社会制度等的总和,是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通过选择、进化、传递而逐渐形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珍贵的⽂明成果。通过选修中国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化,老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其中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服饰习俗、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交通民俗和人生礼仪,我对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都说,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传统的饮食文明,这些文明伴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进而演化成一种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国土辽阔,物产丰富,各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美食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是润物无声的影响。各民族各具特色的美味饮食,是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各族民众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物质生产成果的文化性适应,是追求美食的生活经验的结晶,是生命个体对于严峻的气候、残酷的环境、匮乏的出产达成妥协性契约关系的结果。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食物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人正是利用一年四季的自然气候以及变化万千的独特地理环境,来对食物原料进行挑选,进而用心制作各式各样的地方风味美食,从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中能够品读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域的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饮食习俗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由于地域的差别,我国南北方的吃辣习俗大有不同,北方的辣度远不及南方,这点我这个来自湖南的孩子是深有体会。南方多雨水因此湿气很重,为了驱赶身体里的湿气所以就需要吃辣。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有助于排出湿气,因此南方人就养成了经常吃辣的习惯,在多年的锻炼下南方人的吃辣水平就与日俱增啦。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食用后,上火、气虚等症状会更严重,因此在北方不适合吃太辣。民俗饮食文化是由外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与内在饮食文化传统和饮食审美心理相互关联所规定的。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很久以前,牧民们有时一出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只好带着干粮上路,而馕含水分少,久储也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可以带着走一个月也不会坏,是长途跋涉,旅行路上最好的食物。馕也成了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在新疆有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维吾尔族人把馕作为重要主食,几乎一日三餐都有馕。馕可以被掰成若干个小馕块,泡在肉汤、奶茶里食用,掰馕是新疆食馕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新疆人的观念里,馕要懂得与人分享,圆圆的馕也象征着团结友好。在一些场合里,馕还表达着特殊的含义,比如,掉在地上的馕渣子要顺手拾起来放到高处,让鸟儿去食;又比如,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着盐水的馕,象征着有福同享、白头偕老。维吾尔人从出生的命名至离世的丧葬,这一生的礼俗都离不开馕的相伴相随。馕在新疆人的手里不断传承和创新。一张直径7.1米的馕屹立在新疆乌鲁木齐馕产业园内,成为新疆旅游打卡的新地标。据统计,现有的馕品类已达到300多种,从传统的馕坑烘烤,到现代化机械生产,口感上从单一的味道,到融入了很多个性化的定做,比如添加了辣椒的辣皮子馕,口感咸辣,别有一番滋味,我强烈推荐这个。馕师傅在传统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化的元素,在馕上写字、绘画,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亮相于国内、国际各大展览会上,吸睛无数,新疆馕正在突破国界,让更多人看到新疆馕的魅力,也看到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自然地理条件和它的环境,影响形成各自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决定了各个民族饮食独特的食用、加工、储藏方式,并影响了各民族的饮食观,与风味各异的多种美味食,共同构筑了各民族饮食民俗的体系。我不禁想到了我家乡的美食。我来自一个被誉为“神州瑶都”的瑶族自治县,当地有名的特产是瑶家腊肉和“十八酿”。“盘王腊肉扑鼻香,神仙闻到也下凡。”盘王腊肉也叫瑶家腊肉,其精肉鲜红、肥肉透亮,入口香脆、肥而不腻,口感极佳,是瑶族同胞日常享用和宴客时最为上乘的佳肴美食。腊肉是瑶族同胞的待客佳品,系瑶族祖先盘王首创而得名。其制作方法为当地瑶族同胞所独有,曾被国宴采用,深得品尝者交口赞誉。肉条通体金黄油亮,肉香骨脆,肥而不腻,风味独特,经年不腐。制作腊肉是当地瑶民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每年春节前,这里的瑶民们都要制腊肉。制腊肉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冬至之后立春之前,这段时间制的腊肉色美肉香,能长期存放。其制作的方法是:买好新鲜猪肉后,把猪肉切成长条,然后洒上食盐与白酒腌泡7-9天后,用温水洗净,再用绳子穿好挂在柴灶上,让它在柴灶上慢慢被柴火自然地熏干。熏干后的腊肉呈焦黄色,如果熏得太久,就会变焦黑色。要是腊肉过了春季还吃不完,可用温水洗净晒干,再放进干爽的瓷缸里,可以存放一年都不变质。腊肉一般象征着和邻居和睦共处,也寓意着来年能够富足。“十八酿”是指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螺丝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魔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它们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十八酿”中最难做的是水豆腐酿,瑶山水豆腐做工精巧,皆以上好的山泉水或井水把上好的山里黄豆磨制出。这水豆腐特别细嫩润滑,放在手心上给人一种吹弹即破如玉凝脂般的感受。因此,酿制水豆腐得以精工细做,且不可粗糙大意,马虎不得。做馅心时,把细嫩的精瘦肉或五花肉剁碎如泥,伴以切细的葱花、撒上精盐、味精拌匀,还可以拌入适量的生粉或调制一个或两个鸡蛋。酿制时,先把一块水豆腐均分成两块,用竹筷在细嫩的豆腐中心戳戳,将馅心料夹在上面轻轻戳进去。酿时既要讲究饱满,又要防止破损。在人们看来,酿食和人品是一致的,对人要实在,酿食要饱满。“十八酿”蕴含着瑶族人的气质和情怀,他们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这不只是一种美食,更是寄托了广大瑶胞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福。比如说,洁白如玉的鸡蛋酿祝您事事如意,红彤彤的辣椒酿祝大家红红火火,竹笋酿祝大家节节高升,香菇酿祝福女孩儿貌美如花……每一道“酿”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不同的祝福攒在一起,就成了一桌福气满满的“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既浓郁着亲情友情,也寄托了瑶家人对新年美满的期许。美食总是与乡愁相连,一道充满着浓浓家乡味的美食,给予了在外上学的我思乡的慰藉,从南方到北方,离家一千八百多公里,始终觉得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腊肉和“十八酿”勾起的不光是我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把味蕾带在了身体里、灵魂中。是食物的养分,支撑着永远的乡愁。我甚至网购了真空包装的腊肉和咸蛋黄肉粽等拿去学校餐厅的微波炉加热,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份情感寄托,好歹能一解我的相思之苦。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尝到这种特殊的味道时,它们就会唤醒对家乡、对家人、对亲情的无尽回忆。对于一种美食来说,一旦与故乡产生关联,它就已不仅仅是满足口腹的食物,而是涵容了一种特定的饮食文化,心尖的乡愁。四月,清明,舌尖上的乡愁,是灵魂深处对故里乡情的一种追寻与依恋。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文明史首先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史,这些饮食习俗文化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拥有各自灿烂的民俗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民俗是镶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时代印记。饮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民俗传承的重要纽带。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舌尖上的民俗与文化也在悄然间嬗变更新,但是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它在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为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本能,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还升华到满足人们的精神境地,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