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7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教学相长”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即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在现代意义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信息互动,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其他教学原则:1、启发式原则在世界教学发展史上,启发式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而启发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启发式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深刻阐述。2、循序渐进原则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条原则事实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等彼此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教”毕竟是为了学生的“学会”,而学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的效果。因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4、量力性原则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的进度。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