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32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家长应给孩子“合情合理”的爱

如果问当今的家长,你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爱!但是接着问:你'会爱'你的孩子吗?可能有很多家长都会犹豫了,或者对问题本身疑惑(爱是一种本能啊,哪有什么会不会)或者对回答结果的反思(是啊,我会爱吗?我的爱是一种正确的爱吗?)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力。爱孩子当然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将对孩子的爱的感受表达出来转化成正确科学育儿的方式当然是一种能力。在此我无意于提高每位家长的爱的能力,因为我自身尚在探索之中,还不够成熟,不够强大,但是在此可以为众多家长提供一种分析视角,即将爱区分为理智之爱与情感之爱,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启发。理智爱与情感爱在日常育儿中的体现 简单来说,理智之爱是经理性分析之后形成的爱,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如因为聪明而爱,因为仰慕而爱;而情感之爱更多的是一种本能之爱,直觉之爱,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无条件的爱。这两种爱的区分随处可见。1、对自己孩子情感爱的成分多,别人孩子理智爱的成分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情感爱多,并认为这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天性,我们看到无论一个孩子长相如何,聪明与否,品德如何都是父母掌心里的宝,父母对自己创造的生命是深深的置于情感深处的,无论父母是否善于表达都是如此。但是对于别人的孩子就不同了,爱不爱就得看条件了。这一点在老师那里体现的非常明显,你想想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肯定喜欢乖巧的、漂亮的、聪明的孩子,反之可能就不会很喜爱而将其置于边缘位置。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她家的孩子特别自私,正处于自私的敏感期。东西根本不允许我碰一下,一碰就乱打乱踢,原本在我印象中很可爱的孩子一下子面目可憎起来,我甚至认为这个孩子品德有问题。不多久我家点点也到了这个阶段,不但不允许外人碰自己家里的东西,就是和我们分享都有点困难,但是我一点都不烦,觉得这是孩子发展的一个的阶段,甚至有时候还乐颠颠的欣赏他的各种自私的举动。(别拍砖,我是个凡人,正在反思,以后对别人的孩子会更宽容一些,呵呵。)2、父亲理智爱的成分多,母亲情感爱的成分更多在家庭中,父亲对于孩子的理智爱的成分居多,而母亲则是情感爱更多,严父慈母表达的就是父母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我有一个同事,每次看到孩子受伤第一反应就是哭,孩子受伤了,自己还没有咋地,她先就哭的稀里哗啦,她说,我的心真疼啊,实在控制不住。我倒是不会这么极端,但是通常点点不舒服的时候我的心就会揪着疼,而由于自己关照不佳而使孩子生病、受伤更是着急上火。但点爸就不同,他觉得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代价和必经阶段,无需大惊小怪,对于我的行为虽不至于嘲笑,但也不以为然,倒也使我镇定不少。不仅如此,爱的差别还表现在我经常感慨“哇,点点怎么那么聪明?”“点点是个小天才”,但是点爸经常清醒的意识到:你家的娃并不多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到哪里去,顶多就是中等罢了。可见爸爸通常比妈妈理性,更客观,父母爱的方式很不同。3、隔代情感爱多,父母理智爱多有一次我回老家,外婆要拿一个糖果给点点吃,我以吃糖果不利于味觉而不肯,点点哭着拿着糖果非要我剥,我坚持不剥,外婆说我帮你剥吧,我打断说不行,点点便依然在我旁边磨叽,不肯让外婆剥,还坚持要获得我的支持,我讲了百般道理点点还是哭着要我剥,我一气之下把糖果丢在地上,结果外婆开始骂起我说,说:你怎么那么狠心,娃要吃一个糖果怎么了?怎么就不能吃了,你们小时候不也吃了好多吗?有什么关系,说着说着外婆都要哭了,我无奈只好让步了。所以爷爷奶奶辈通常对孩子情感爱多一些,而理智爱少一些,他们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对于孩子的原则性要求少,这也是通常隔代教育受诟病的原因。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获得了对理智爱和情感爱的大体印象,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理智爱VS情感爱我们获得了一般的认识之后,再接着进行更为深入的对比。理智爱比较重视外资的规范规律和家长自己为孩子制定的规则入手等,重视孩子的成才,比较多的考虑孩子的行为结果或者后果,因而比较客观。因一般比较多的考虑孩子对这些外在规范的符合度、执行度,因此较少考虑孩子的内在情感需求,比较严厉。理智之爱客观重外在规范严原则性强重成才重结果情感之爱主观重情感体验慈灵活性强重成人重过程情感爱恰恰与之相反,“情”字至上,较多的考虑孩子的喜怒哀乐,即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比较灵活,重视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重视过程,因而比较主观,通常也以“慈”的方式表现出来。理智爱与情感爱各执一端的危害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理性爱和情感爱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两者兼具即给孩子“合情合理”的爱才是正确爱孩子的方式,理智爱和情感爱各执一端的爱都是不正确的爱。理智之爱一般较为严厉,利于孩子纪律和原则性的养成,但这种爱不是孩子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强烈的情感之爱,不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成长。“打是亲骂是爱”通常是理智爱的执行方式,貌似合理,过滥其实危害很大。偶见于报端的“父亲或者母亲失手打死自己的孩子”非常令人震惊,虎毒尚且不食子,致人死亡是一种多么大的仇恨,更可怖的是这种行为通常“以爱之名”。此时如果家长有一丝丝的情感之爱,对于孩子的痛苦有一丝丝的切肤之痛,对于孩子的痛苦能感同身受,恐怕悲剧就不会发生。完全可以想见,即使这个孩子没有被打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是不会得到健康成长的,永远无法达成父母的要求,更遑论幸福感了。理智爱过度易于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通常摄于管教者的权威敢怒不敢言,易导致情感的冷漠、荒芜,畸形等心理问题,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灭亡。”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能很严重。情感之爱表面上是洋溢着爱的氛围,爱的浓度,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但情感之爱过多易于变成溺爱。这种爱通常不讲原则,一切不符合原则和要求的行为也在爱的幌子下找到了合理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是非不分,行为暴戾,品格不良,甚至可能蕴藏着一些反社会的种子。我国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败德”的根源就在于无教而有爱,实质上就是一种溺爱,颜之推并且用理性的眼光比喻到: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尾声:一点启示 行文至此,凡此种种,不过是一点关于爱的陋见即家长要将“理智爱”和“情感爱”科学配比,配成一杯浓度适中,甘甜爽口,营养丰富的爱的汁液。意即家长要给孩子合情合理的爱。当孩子情感受到伤害,父母要第一时间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此时情感之爱的浓度可高于情感之爱。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父母不可骄纵放任,应该对孩子持有一种理性之爱,而将情感之爱至于次要地位,引导孩子理智反省自己,帮助孩子走出误区,实现更好成长。家长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在对孩子的爱的道路上是否有失偏驳,如此方能引领孩子走上正道。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