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24今日阅读:3今日分享:40

如何和孩子说话更走心?

成人与孩子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成人的思维具有”最大效益法则”。成人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成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他期待通过联系能够迅速听懂或开口交流。成人开始注意锻炼身体时,他期待通过健身能保持好的身材。成人加班加点工作时,他期待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并获得上司的赞赏。而儿童与成人截然不同。儿童每天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活动的结果,而在于活动本身,即过程。孩子反复打开-关上抽屉,意义并不在于成人所希望的学会整理好抽屉,而是体会打开-关上这个动作本身;孩子跟父母旅行,意义并不在于成人所希望的让孩子记住某次旅行的目的地是什么,而是体会旅行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架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可是,成人却不经意地用结果导向性的语言腐蚀着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而言,成人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暗示作用。甚至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成人与孩子的对话吧。孩子倒水时撒了。结果导向性语言:你怎么又把水撒了!(只是对结果进行责备性地评价)过程描述性语言:我看到你刚刚没拿稳撒了一点。(注重描述导致结果的过程原因)孩子不太愿意融入其它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中。结果导向性语言:你怎么老不合群呀!(只评价不融入这个结果)过程描述性语言:你现在还没准备好,要观察下再跟他们一起玩,对吧?(描述不融入的潜在原因)孩子自己翻越了障碍物。结果导向性语言:你真棒!(只评价翻越障碍物这个结果)过程描述性语言:哇,我看到你努力钻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你做到了!(描述翻越障碍物的过程)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结果导向性语言:你又在那哭,有什么好哭的。(只否定哭这个结果)过程描述性语言:妈妈没有答应你,你很伤心,哭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描述孩子哭泣的原因,对于“哭”这个结果不评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成人克制自己对结果的“评价欲”,使用过程描述性语言与孩子沟通时,你会发现孩子也更愿意与你对话。并且在成人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也学会了看待问题的正面思维及分析能力,也更容易将自己深层次的情绪表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喜欢使用结果导向性语言与孩子沟通外,成人还经常使用否定的语言。殊不知,孩子的潜意识对正面语言更敏感,过多的否定语言强化的其实是成人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比如,孩子端着盘子向你走过来,你很怕盘子摔了,赶紧嘱咐:不要把盘子摔了!对于儿童而言,引起大脑反应的是“摔”这个词而不是“不要摔”,因为孩子对否定词不敏感。所以,如果你想提醒,你可以说:抓紧盘子!这个现象对于3岁以前的儿童更为明显:当你说出否定词等于是在提醒孩子做出你不想看到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抱怨:我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越干什么!这个时候请想一想,你是否正在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有爸爸妈妈会说,遇到令人抓狂的情况时,哪还会想那么多?或是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成人和成人说话时都知道“祸从口出”,更何况面对我们所爱的孩子呢?我们慢一点,提醒自己不要过早的拿出结论,与孩子说更走心的话。唯有成人改变了,孩子才有变化。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