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52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教育宝宝应提倡“无为而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消极思想——“我什么都不做”,事实上却体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无为是为了更大的作为。当然老子的思想主要是为了治国和培养统治人才——圣人,老子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育儿中实际上就是“无为而育”。尤其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众多的育儿观念良莠不齐,所谓的兴趣班比比皆是,在我们的周围显露各种诱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们疲于应付,更让孩子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况中,也许是时候倡导一种“无为而育”的智慧了。第一、无为而育体现在目标上的非功利化。在孩子的教育中,成人的功利化要求常常有意无意的体现其中,如看见孩子对钢琴多看了一眼,立即筹划给孩子买钢琴,学钢琴,并想,将来他会不会像朗朗那样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他忽然对色彩有了点兴趣,就买来了颜料、画笔、画板,生怕埋没了一个天才式的画家,这样的功利取向在现今家长观念中不在少数,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我的一位学音乐的朋友说,除非孩子有很强烈的兴趣、很好的天分、很坚定的意志力,否则不要学钢琴,钢琴实在是太枯燥了!这一说法表明朗朗的成就并非常人皆可得,一般的家长多半是失望了。但是孩子在成长中真的会有对色彩的敏感期,如孩子刚出生时候,会对黑白色感兴趣,渐渐长大会对彩色感兴趣,这些是他生命成长中的自然规律,家长需要满足他的需求,但是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大有作为”,而是将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满足他的探究欲。尹建莉在她的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到:我从不向孩子要100分,但她总是你能够考100分,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取得100分,我从不向她要100分。这看似矛盾,实际上是这就是一种智慧,不用压制、强迫、压力的方式获得功利化的结果,要相信,无为而育带来的是孩子真正的发展和成长的能力,只有这种能力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所向披靡,战胜一切困难。第二,无为而育体现“不过度干涉”的育儿方式胡萍在她的最新力作《爱的误区》中写到:记得儿子在1岁左右,对电灯的开关产生了极大地探索热情,喜欢按电灯的开关,每次都观察长达一小时左右,这个兴趣持续了半年之久……后来儿子的兴趣转移到汽车的方向盘上,每天先生下班回家,儿子就要到汽车上摆弄方向盘,兴趣盎然的晚上两个小时,这个兴趣也持续了半年之久……之后,儿子的探索兴趣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无论儿子的探索是什么,我都安静的陪伴在左右,由于儿子在探索时不会来打搅我,我乐得偷懒、休息和看书。如果你的宝宝在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记得点点在1岁半的时候也喜欢按开关,但是点爸立即冲过来说,不能搞啊,会把灯弄坏的。点点想了想,伸到半空中的手还是放了下来,从此点点就“听话”的不再弄了。扪心自问,一个灯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那样“听话”的孩子吗?当有一天孩子因为过分听话而出现创造力、探究欲、专注度等方面的问题时,谁来供我们问责?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式家庭中并不在少数。一次带点点去公园玩,路过一个沙池,点点就不肯走了,他一直就喜欢玩沙子,遇见沙堆能蹲在上面专注的玩很久,我把他放进沙池,他就开始自己一个人鼓捣个不停,正想歇口气,一声呵斥声打破了这种宁静,“你快点用铲子铲沙啊!”抬头一看,是一位时尚的辣妈正对沙池中的一个乖巧但愣怔(估计她孩子观察呢)的小女孩很严厉地发布指令,小女孩大约有3岁,长着和妈妈一样的娃娃脸,听到妈妈的话,她立即拿起小铲子铲沙,妈妈心满意足的看着,转身又对旁边的小女孩说,你快看你的书啊,这时我才发现这位辣妈的的旁边还坐着一个稍大些的女孩,大约有小学三年级的样子,手中捧着一本《作文选》,听见妈妈的话,大女儿赶紧胡乱的翻着手中的《作文选》,眼睛却偷偷的瞄着沙池里的妹妹。小女孩铲了一会儿沙子,妈妈又对她说到:你把沙子装进桶里,然后往风车上倒啊,(一个带有漏斗的风车,沙子从漏斗漏进去,风车会转),小女孩开始寻找身边的小桶,这个时候大女儿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书上这个好好玩啊。妈妈立即转过头来,很欣慰的说,是啊,好看吧,你好好看,这样你就会写作文了。不一会儿小女孩把桶里的沙子装满了,妈妈说,你找一把小勺子往风车里倒吧。小女孩到处找不到,大女儿插了一句嘴:妹妹,在你的脚边上。这下子妈妈不乐意了,立即对大女孩呵斥道:你快看你的书啊,你分明就是想到沙池子玩!女孩委屈的又继续看书去了。我也很替她委屈,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们到公园里,难道不能痛痛快快的玩下吗?竟然在玩的酣畅淋漓的一群小朋友之间看《作文选》,这也太悲催了吧。然而女孩没有反抗妈妈的话,一直在心猿意马的看书。可以想见,即使是在玩沙这样的小事上,这位妈妈依然不忘操控住孩子的方向和行为,那在平时的生活中,两位女孩在家庭中的“被干涉”“被控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了,我真为她们的成长担心。我真想和这位妈妈聊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女孩们能享受下自己的独立时光啊。闲聊、偷懒、休息和看书如此种种陪伴在孩子身边的行为就是“无为而治”,这更是超越“表面上积极,实则无益”的更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于保护孩子探究的安全感,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观察的课题,自己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三、“无为而治”实际上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一位同事说,我家孩子现在自己会走路了,自己会玩了,我就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上网什么的,既然“无为而育”“放养育儿”,家长就认为就乐得轻松,什么都不用做了,这恰恰是对无为而治的误读。说得严重点,这是一种隐性“爱的剥夺”。我们经常看见有的家长将孩子一个人玩,而自己在旁边聊天或者干家务,没有交流。这不是无为而育。无为在英语中被翻译成LET ITBE,就是顺其自然之意,你了解这个“BE”吗?你了解这个孩子的独特存在吗?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吗?你了解孩子的心里诉求吗?你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吗?你具有教育的智慧吗?所以无为而育并非为家长的懒惰开道,而是对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上文中的胡萍老师就自述啃了大量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即使是儿科医生出身的她也因为对教育规律不理解而犯下错误,当代家长无为而有的基础有两个:第一对孩子持续的关注和经验总结反思;第二就是不断学习育儿知识,与别人交流育儿理念,如此,我们才有胆识敢于“无为而育”。所以无为而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不吼不叫的淡定育儿法,因为你深谙一切!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