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93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巧妙应对加息理财有窍门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讲话表示,尽管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并已见成效,但当前总需求扩张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没有明显减弱,外汇占款继续高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仍然较多,货币信贷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周小川的讲话震动市场,要不要加息、会不会加息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步骤/方法
1

加息是否必然

2

今年5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为何不加息的问题时提到,因为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所以央行放缓加息,但假如CPI(消费价格指数)达到5%以上,会考虑;央行另一位副行长吴晓灵也提过,央行调息首要考虑CPI.然而,央行的这一底线也两次被超过。6月份的CPI比去年同期上升5%;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CPI同比上涨5.3%.央行设定的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水平是5.31%,物价涨幅达到5.3%,这意味着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基本为零——而这曾经是央行此前设定的加息与否的底线。

3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幅比上年底低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专家认为,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居民手中的钱大量流向房地产消费,不但抬高了房价,扩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而且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宏观调控至今成果不明显,关键就是房地产业的火气太旺。专家表示,从这一点看,加息已势在必行。

4

储蓄有窍门

5

如果银行不久即将加息,那么现在储蓄就要讲究一些窍门。存定期存款肯定不合适,如果一旦加息将会损失不少利息,为了减少利息损失就要尽量不存长期定期存款,少存短期定期存款,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

6

如果手头拥有一大笔钱,目前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存银行吃利息嘛,担心加息后蒙受损失,搁置在银行卡里作活期存款又不合算。而银行有一种灵活且收益较高的“个人通知存款”存款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麻烦。

7

个人通知存款是指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一个存款种类。个人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额为5万元,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分为一天、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一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一天通知约定支取存款,同样的“七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七天通知。充分利用通知存款的这一特殊规定,可以让临时无法决定投资意向的存款最大限度地生息。

8

这种存钱的方式利率明显高于活期储蓄。活期存款利率为0.72%,而1天通知存款利率为1.08%,7天通知存款利率为1.62%.而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也只不过1.98%.

9

当然,个人通知存款也是有一定“门槛”的。首先,需要通知约定。其次,个人通知存款适合资金量较大的市民,有起存金额及最低支取金额限制。人民币个人通知存款起存金额及最低支取金额为5万元,外币个人通知存款起存金额及最低支取金额除日币为原币100万元外,其余均为原币1万元。再次,存款人需一次存入,可以一次或分次支取。

10

提前还贷减少损失

11

如果加息成为事实,对于要还住房贷款的市民来说,就意味着要多掏腰包支付月供。

12

目前商业住房贷款利率1~5含年为4.77%,5年以上为5.04%.如果加息0.25%,则分别为5.02%、5.29%;如果加息0.5%,则分别为5.27%、5.54%.目前公积金贷款利率1~5含年为3.60%,5年以上为4.05%.如果加息0.25%,则分别为3.85%、4.30%;如果加息0.5%,则分别为4.10%、4.55%.

13

按假设升息0.5%的幅度计算,购房者1万元的贷款额每月供款约多交4元。以该购房者贷款40万元,按揭期限20年计算,每月供房款增加160元,每年供房款增加1920元,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心理上应该可以承受。但20年下来,供房总额增加还是比较高,总共增加了38400元。

14

北京目前尚无银行对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或者投资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选择提前还贷还是比较划算的。

15

人们对于加息的一贯印象是,加息会导致投资市场的下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些投资品种是可以抵抗加息压力的,甚至有的投资品种会因加息而获益。不被加息吓倒,学习在加息预期之下的理性投资,是当前投资者需要学习的课程。

16

战胜加息压力的理财攻略,股票:金融股独领风骚

17

一段时间以来,沪深股市疲弱异常,成交极度低迷。近日股市更是连续下跌,周四沪市盘中甚至创出5年来的新低点1303.19点。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是罪魁祸首,但加息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加息向来就是股市的利空,因为较高的利率会吸引部分股市资金。

18

令人惊奇的是,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论坛点评>、民生银行<行情资讯论坛点评>、中信证券<行情资讯论坛点评>等金融股却在悄悄走强,虽然涨幅并不抢眼,但仍在疲弱不堪的市场激起阵阵浪花。股市专家认为,由于加息很可能采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的方式,将加大银行的存贷息差,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同时,证监会允许合格券商进行创新试点,以及批准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都对金融股构成实质性利好。

19

今年初金融板块领先大盘调整,累计跌幅在30%—40%,在蓝筹股中风险释放最为充分。在上一轮反弹中表现滞后,涨幅不大。近期却明显企稳,温和放量走强,多数个股技术形态已得到修复,成交活跃,明显有主力暗中吸纳。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行情资讯论坛点评>、华夏银行<行情资讯论坛点评>的中报显示,其十大流通股东基本被基金把持,招商银行更是被34只基金重仓持有。

20

金融板块个股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银行股,其二是券商股,其三是信托股。三类个股中,银行股的业绩最好,也最稳定。信托股业绩最差,大都亏损,关注价值相对较小。从股价分布、成交量和对指数、人气的影响看,华夏银行是两市银行第一低价股,价格优势较为突出;招商银行、深发展为板块龙头,对指数影响较大,但价格稍高。综合来看,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中线实战价值较大,宏源证券<行情资讯论坛点评>和中信证券的中线潜力也值得关注。

21

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能避险

22

加息对于股市的不良影响必然会转移到投资股市的大部分基金身上,但货币市场基金却可以幸免于难。专家表示,一旦加息成为现实,货币基金是受益者,因为货币基金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该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

23

华安、招商、的货币市场型基金,是所有基金品种中风险最低的,有“准储蓄”之称。它们都可随时兑付,从收益上来看,平均年回报率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

24

据介绍,货币基金像活期存款一样存取方便,资金到账时间快,流动性高,赎回后第二天就可用款。另外,基金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为“0”,进出方便,没有手续费。最重要的是,银行存款利息要征20%所得税,而基金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

25

国债:加息后才可投资

26

一般来讲,在加息之前买国债是不合算的,无论是凭证式国债还是记账式国债都会因加息而贬值。

27

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凭证式国债,利率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相当,惟一优势就是免缴20%利息税。国债执行的是合同利率,也就是说今天买了国债,明天如果利率上调,你也只能按购买时约定的利率计息。并且,凭证式国债的提前兑付要蒙受一定损失,持有期不满半年兑付的不计利息,满半年不满一年的只能享受相当于活期的存款利率,另外提前兑付还要交纳千分之一的手续费。

28

如果央行加息,很可能会出现国债不如储蓄的现象。以目前市场普遍预测央行存款会加息0.25%为例,若某市民买10万元一年凭证式国债,利率为1.98%,他一年后的实际收益为1980元,而加息后,即使缴纳了20%的利息税,他每年收益也达到了2030元,这样,该市民买国债反而亏损了50元。这样,购买国债后不久如果存款利率的调整高于同期国债,那你就等于被“套牢”了。所以,如果你认为升息条件已经具备,不妨暂时把钱存在银行,然后根据利率的变化再决定后期的投资意向。

29

专家表示,加息也会给记账式国债带来投资机会。目前国内升息的预期强烈,一旦升息,国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必然下跌,尤其是中、长期债券,折价会更加突出,到时,投资者可以在交易市场分批买入折价的国债。由于升息一般不可能一次到位,因此债券的折价幅度也就有可能越来越大,投资者就应该越跌越买。而一旦经济出现变化,利率再次下调,债券市场价格又会出现上涨,到时投资者可以根据情况再考虑是否获利卖出。即使投资者所购买的债券市场价格没有获利,也可以持有到期。毕竟,投资者在享受利息收入的同时,还有一块市场的折价利润。

30

保险:分红险弥补加息损失

31

保险产品回报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险种,都是在银行一度降息至负利率时代的过程中设计出炉的。一旦银行升息,这些险种的现金回报率肯定会不如银行存款。因此,面临银行可能升息,消费者要选准购买保险的时机,最好是等银行升息后或升息情况明朗后,应对升息的举措付诸实践后,再行购买高利率的险种,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32

专家介绍,并不是所有的保险产品都会因加息而受损,分红险可以弥补加息损失。目前,的投资渠道主要是银行的协议存款、债券、基金等,银行升息后,银行存款的投资收益有望提高,相应的每年的分红也会增多。而且,下阶段保监会将可能出台一系列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政策,保险资金除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外,还将可投资房地产、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并进行海外投资。因此,在加息预期之下,投资分红类保险具有优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