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46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陈勇华    近几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至今末能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导语文教育的观念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就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吹开了我渴望教学改革的心扉,给我的课改带来了勃勃生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象;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对阅读教学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一、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①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以生为本,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在课堂上,我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我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我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多表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在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探究,主动学习。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会夸奖他们:“真行!”;当学生有了和别人不同的见解,我会鼓励学生:“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会得到我善意的帮助;当他们取得成功时,会得到我诚挚的祝福。在我的鼓励和夸奖中,学生们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感受着学习的乐趣。民主、融洽、宽松、和谐的学习课堂环境,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成了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土。二、以读为本,熏陶感染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与作者直接交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朗读训练。“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读出情感,有所感悟。(一)通读感知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再知文章之大概。”②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读书方式反复地读课文,感知课文之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读懂。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接触,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对于难读的句子,我还进行示范辅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对照问题去思考,养成读书思考地好习惯。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和思考,各抒己见,我给予一定的点拨,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二)细读悟文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细读悟文”的“悟文”包含两层任务,一悟思想内容,二悟语言形式,两者不可偏废。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要能透过内容,对文章蕴含的道理、思想感情及其表达方法等有所感触而领悟,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所决定的。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让学生读有所得、所悟,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感悟,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读思、议、练结合,以思、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添词读等的有效训练,让学生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和诸葛亮的一段对话,让学生细读基础上悟到了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的心怀妒忌,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将计就计。然而这并非我揭示的,而是让学生去揣摩对话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对话的提示语前添加自己认为最准确的词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如: “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急着逼问):‘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心知周瑜不怀好意,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急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心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到第三天,……搬箭。’” 通过添加词语的朗读,学生自然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借”读向积累词语、造词造句、谋篇作文渗透沟通,自然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三)美读传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说,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文章的脉搏。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传情。另外,我还要注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朗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眼配其景”的艺术效果。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张家界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观看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的图片,也让有预习的学生谈谈感受,激发学生对张家界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甚至赛读,学生心通其意,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四)品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重视品读感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美与情感美的中心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我就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好词佳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品读感悟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独立见解,珍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如上《鸟的天堂》这课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已认为最美的和最喜欢的句子来品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有学生这样汇报:“我喜欢‘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其中的‘颤动’、‘展示’这两个词写得特别美,美在哪里,我说不出来。”我及时引导:“你能体会到‘颤动’、‘展示’这两个词写得特别美,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家想想,‘颤动’、‘展示’这两个词还能分别换成什么词?”学生纷纷回答:“‘颤动’可以换成‘抖动’、‘晃动’。‘展示’可以换成‘显示’、‘出现’。”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去读去悟,让学生体会感受作者用“颤动”、“展示”这两个词的妙处。最后我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呀!大家看,‘颤动’、‘展示’这两个词,不但美丽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品析比较,深入细致地揣摩、品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用词之精妙,领会语言之韵味,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五)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了“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情趣,从而读有所值、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如《跳水》抓重点词句体会孩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描绘情景、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海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摇摇晃晃”“吓呆了”“心惊胆战”,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三、大胆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问难,展开争辨,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组织,学会探索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新知,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我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学《军神》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刘伯承十分敬佩时,我说:“假如刘伯承叔叔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和深刻的对话,所以学生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穷人》,学生初读了课文后,我问: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要以“穷人”做文章的题目?此时,学生已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试着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内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交流时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已的观点,自由表达;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同伴、老师争论;让学生拥有交互学习的空间,合作交流的氛围,真正实现“教学民主”。通过探究学习,学生感悟出人物情感的品质,受到“勤劳、善良”高尚情操的洗礼,而且学生体验了探究后的喜悦,延伸了意境。因此,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无拘无束把他们所说所想所知的尽情地说出来,疑问随时提出,见解随时表达,争论辩此起彼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四、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每堂课都有大量的创造机会,上课就要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着眼点,充分发掘、拓展延伸教材中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更自觉、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建立一种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1、复述表演    复述故事,表演故事,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对课文语言深层涵泳和体察,从而发展语言、开掘思维,情感升华。操作层面可为:先熟读文本→片段指导→合作实践→汇报评价→内化创新。《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在通读解题、贯通文意、潜心会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这种读演训练,寓教于乐,把学生引到“快乐——激动——求知”的状态中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迁移运用   阅读教学有千万个接触点,有的课文更是典范。教学时慧眼识材,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乃至修辞手段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渐仿中有创,培养语用创新能力。教学《桂林山水》,讲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一句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水静”?学生思考后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仿佛是一块能照出人的大镜子。”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现其他环境的“静”。学生的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考场上真静啊!静得只能听见同学们答题时笔落在纸上的“沙沙”声。还有的说:屋子里真静啊,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时,我继续向前推进,“看谁能不用一个‘静’字,用语言描绘一个画面让大家能从中感到‘静’。”随着问题的展开,大家兴趣越来越高,思维极其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河边的草地上,一个小女孩在看书,旁边有几只小鸟在啄地上的草籽,一只小鸟落在小女孩的肩膀上。有的说……。这一训练,从水静到其他环境的“静”,最后到无“静”字却能表现“静”。在这种开放性的迁移运用学习活动中,不仅调动了学生乐学的情绪,更让学生放飞了自已的想象,锻炼了自已的能力,一步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读写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③可见,读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是用好用活教材、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视情设计,视情选用,有效地训练。如教学《荔枝》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已的感想,并结合“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布置了一项课外延伸作业: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庆祝自已妈妈的节日,你是怎样做的?把你的感受写下来。看到这样的作业,学生很兴奋,有的说帮妈妈做家务,有的说送礼物……。我及时引导他们,这些想法都很好,要把你做的过程和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学生都饶有兴致地动手写。这样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落实了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焕发无穷的生命力,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生学得非常主动,他们在课堂上都喜欢展示自我,乐于朗读和表演,勤于探究和思考,勇于质疑和创新,敢于表达和说话。他们喜欢在日记里自由创作,倾吐自已的心声,善于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自已的所见所闻。他们已经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乐趣,尽情投入其中,并从读书中体会到一种永恒的快乐。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