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72今日阅读:195今日分享:41

新闻背景及新闻标题的拟写方法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也是新闻的“第一引力”。看一篇新闻如同看一个人,这个人眉清目慧。别人见了,会感到此人聪颖精神,印象深刻。反之,眉疏目暗,无精打采,便不会引人注意。常言道:“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加深印象。新闻的标题除了与一般文章有相同之处(一般文章只有单行标题——正题,双行标题——正题十副题)外,还有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即由“引题十正题十副题”构成的多行标题。在排版上,大号字排印的为正题。正题常用于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小号字排印的为引题和副题。引题位于正题的上面或前面(直排),常用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意义。正题下面或后面(直排)跟的是副题(新闻副题一般不用破折号),常用来补充交代事实或问题,说明正题的来源和依据。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报道的事实有关联的条件、环境、动因等因素,是衬托新闻主体使之更加突出的有机“部件”。一篇新闻有无背景材料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新闻背景较为常用的有说明性背景、对比性背景、解释性背景等类型。在新闻的写作中。我们发现新闻的标题常常是与新闻的背景相互联系的——除了单行标题之外,新闻标题中的双行标题(“引题十正题”和“正题十副题”两种)和多行标题的引题和副题绝大多数是靠新闻的背景来支撑的,而新闻的背景又助了新闻标题“一臂之力”,使新闻标题“锦上添花”,收到相互联系、相互映衬。有机统一之效果。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章“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即是说.文章要善于变化才能持久,善于变通才不贫乏枯竭。写文章如此,标题的制作更不例外。从下面一些新闻的标题可以看出,标题与背景材料的不同关系,说明其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写作者注意研究和学习,以提高我们的水平和能力。一、正题抽象概括,副题运用说明性背景补充正题,使新闻标题具体实在。通常情况下,新闻标题的正题多是虚题,副题多是实题。虚实结合,相互衬托——得益于新闻背景的恰当运用。例如:(引)避免人才窝工进行“智力流通”(正)宝钢总厂向外单位借出科技干部(副)两年来借出任务暂时不足的科技干部460多人(次),为用人单位解决了一些科技难题;原来担心荒废学业的科技干部,有了用武之地,思想也稳定了。(光明日报.1982·12·15)这条新闻的标题新颖而不落俗套。副题通过说明性背景的交代,对宝钢总厂科技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表达清楚明白、使正题中的“借”字具体化了。又如:(正)乡村干部出农门进校门(副)湄潭:一石击破文化沉潭永康:致富先求知识小康(中国青年报·1994·11·28)这条新闻的正题紧紧抓住了问题的精华,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紧密关系。副题则通过对地理背景材料的交代,与正题相呼应,起了阐发明白的作用。二、正题对新闻事实进行评价或结论,引题和副题用背景材料交代新闻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使新闻主体更加突出。例如:(正)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副)太原一座楼建成多年不通水电,有关部门推的推,拖的拖,百多户居民伤透了脑筋.市委书记一过问,六天解决问题。(羊城晚报·1982·11·15)这条新闻标题显示了市委书记一抓就灵,但社会上的事情总不能件件都劳驾书记。那为什么“书记不出马”就办不了呢?原因之一是有关部门“推”、“拖”。因此这种作风不改掉,群众就会“伤透了脑筋”。这条新闻的副题通过背景材料的交代,正好阐明了正题的论断,使新闻显得意在情理之中。又如:(引)豫鲁冀三省顾大局水过家门不截引(正)黄河水奔流千里到达天津(副)此次输水三亿多立方.对天津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将起重大作用(人民日报·1981·10·29)这条新闻标题的成功之处在于,引题交代“顾大局”而不“截引”,奔流一千六百多里的黄河水能够顺利到达天津,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副题点明输水数量及对天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深层次上揭示了正题。三、正题是实题,副题运用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正题,使标题内容鲜明充实。例如:(正)6.2公里铁路建成10年不通车(副)原因:着急的无权有权的不急结果:忙坏了汽车闲坏了铁路(人民日报·1983·9·25)这个新闻标题让人一看就感到很鲜明,特别是副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有趣地交代了事情的因果关系(背景材料),使正题更加明确,发人深省。又如:(正)化肥,化肥,你在哪里?(副)农民:空等几天无半两贩子:运了一车又一车干部:送了一包又一包(鹰潭报·1986·8·25)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新闻标题,正题提出疑问.副题通过“多重”对比交代背景材料,把化肥的去向说得一目了然,使标题内容充实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