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09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鸡足山摄影攻略

鸡足山是除了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之外最著名的中国佛教名山,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素有佛教第五大名山的美誉。
方法/步骤
1

我们在城里找个宾馆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吃过早点,我们就包了一辆出租车,大约走了1多个小时,到达鸡足山前。

2

我们参观了“灵山一会”的牌坊,就开始步行登山。中午,到了半山的祝圣寺。祝圣寺为鸡足山最大古刹,据说由著名禅宗大师虚云和尚募金修建而成。寺门左侧的高大照壁上绘有《鸡足山全景图》。门前有半圆形的放生池,池中有八角桥亭,名“镇宝亭”。大雄宝殿匾的左侧有孙中山所题的“饮光俨然”匾,右侧有梁启超所题的“灵岳重辉”匾。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庄严,富有民族和宗教特色。

3

半仙感叹地说:“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它们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贵实物。”

4

白雪说:“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5

天娇说:“是因为这些建筑里住了佛,才显得庄严。我们心中要有佛,让佛光照亮,才不白来这里一趟。”

6

我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珍惜自身,来这里窃听一下佛法吧!”

7

我们在停车场的素餐厅吃了午餐,味道还不错。我们又拾阶而上,继续登山,四周古木参天,清澈的山泉时缓时急,鸟鸣阵阵,不绝于耳,其中有一种鸟鸣声异常悦耳,听起来好像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令人称奇。

8

我们走了一段时间,有点累了,就每人雇一匹马骑着上山。马夫向我们介绍说这种叫“阿弥陀佛”的小鸟,是鸡足山特有的一种鸟类,小鸟个子不大,羽毛为灰色,它们成群结队的影踪出没在鸡足山四周,不断发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叫声,好像僧尼在念经,人们按照它们的叫声,称这种鸟为念经鸟。相传,当年迦叶尊者抱金澜袈裟,携舍利佛牙,肩上落着两只小鸟,一雌一雄,云游四海,来到鸡足山。从此,念经鸟就成了鸡足山的特有鸟,在鸡足山僧尼的保护下,一代代栖息繁衍,数量逐年增多。

9

半仙说:“听说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真没想到,一人成佛,鸟儿也都跟着念经!”白雪说:“看来是仙不如佛,你不如改名叫半佛得了。”半仙说:“我近来确实在研究佛经。佛者,觉也,心领神会就行了,名就不改了。”

10

马匹行至接近迦叶点的地方便不能再上行了。我们又步行,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我们到了汤圆街,这是一处缓坡,两边是一些小店,贩卖各种鸡足山特产。我们又吃了点东西,休息一小会,继续前行,大约1个小时后,到达规模很大的迦叶殿。我们爬了多层台阶到达大殿时,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

11

我们在迦叶殿里认真地观看,虔诚地上柱香,拜佛。佛前求个签,不论吉凶,各人都是会心一笑,各安天命。我们拍了些照片,记录此时此刻。但更主要的是,我们来这里,是礼佛,心中有了佛,此行就值了!

12

半仙说:“迦叶尊者,可是大名鼎鼎,他是释迦牟尼佛祖十大弟子中的第一弟子,号称头佗第一。佛祖涅磐前,在灵山法会上,接过大梵天王献来的金色婆罗花,用右手拈花示众,以传心法。众弟子中,只有迦叶尊者破颜会心地一笑,佛祖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典故‘拈花一笑’的来历。拈花一笑指的是一种以心传心的高境界,是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次之一。

13

相传,佛主涅磐之后,获得真传的迦叶尊者云游到鸡足山,并在此入定,也就是闭关修行,等待弥勒佛的降生,再出关将真正的佛法传给他。这就是鸡足山成为著名的朝佛圣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14

我说:“鸡足山是僧人向往的一块净地,明代僧人静闻的事迹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据冯志《仙释传》,静闻原为江苏迎福寺莲舟法师的法嗣,他禅诵达二十年,剌血写成《法华经》,发愿将此经供于鸡足山。崇祯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结伴西游至湘江,不幸遇盗堕水,但将写经举在头顶,独不遗失。后创病死于途中。临终前嘱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愿。徐霞客带着静闻的骨灰和血写的经书,展转数千里来到鸡足山,将其经供之于悉檀寺,并在山上为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诗《哭静闻禅侣》六首以悼念。其中云:

15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临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16

半仙说:“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锋,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许多僧人远道而来在此结茅修行,于是在这些高僧大德修行处,一座座寺庙建立起来。”

17

白雪说:“看来我们早该来此朝圣了。”天娇说:“心中有佛,就没早与晚的分别!”

18

白雪说:“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级人物,他们远远地走在前面,背影飘渺而伟岸,让懵懵懂懂的后来者不乏追随的勇气和梦想。我以前想过成为李普曼式的人物,现在看来将终生不会了。

19

我们遇到了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时代。财富的暴发成为人们唯一的生存追逐,没有人有兴趣聆听那些虚无空洞的公共议题,如果李普曼的《新共和》诞生在今日中国,销售量大概不会超过2000册,社会价值的物质性趋同让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成为最边缘、最被扭曲和受冷淡的一个族群。

20

我们没有办法摆脱自我的胆怯和生活的压迫。我们只把职业当成谋生和富足的手段。我最终只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作家,在看上去舆论风险并不太大的商业圈和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科幻世界里挥霍自己的理想。李普曼的一句话常常被我用来做自我安慰:‘我们都成了精神上的移民。’

21

这些年来,我偶尔回头翻看李普曼的文字会坐立不安。这个天才横溢的家伙著述等身,但被翻译到中国却只有一本薄薄的《公众舆论》和《李普曼传》。《公众舆论》是他32岁时的作品。在这本册子中,他论证了公众舆论的脆弱、摇摆和不可信任。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复杂和规模使得一般人难以对它有清楚的把握。现代人一般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整天忙于生计,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深度关切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很少认真涉入公众事务讨论。他们遇事往往凭印象、凭成见、凭常识来形成意见。正因如此,社会需要传媒和一些精英分子来梳理时政,来抵抗政治力量对公众盲视的利用。

22

尽管遥不可及,但这个人让我终身无法摆脱。我常常会很好奇地思考这个国家的走向与一代人的使命 这或许是李普曼留给我们这些人的最后一点遗产,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大历史的苦思中而不能自拔。当物质的繁荣到达一定阶段、当贫富的落差足以让社会转入另外一种衍变型态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储备了足够的人才和理论去应对一切的挑战?我们对思想的鄙视、对文化的漠然、对反省精神的抗拒,将在什么时候受到惩罚和报应?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个人来讲,这都是一些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23

在我的生命中,李普曼式的梦想早已烟消云散,唯留下的只有一些听上去很遥远、却让人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坚定心的声音。1959年9月22日,李普曼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 :

24

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END

注意事项

接受各位的意见建议,欢迎评论,也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点帮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