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10今日阅读:4今日分享:26

白内障患者选择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区别?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的发展,人们对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设计出旨在降低人工晶状体眼球面像差从而提高视功能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研究证明,非球面人工晶体可以补偿角膜正球差,在光学设计上更接近自然的晶状体,较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更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力的要求。
工具/原料

球面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第三代非球面-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

方法/步骤
1

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都会产生球面像差,角膜呈正球面像差,晶状体具有负球面像差。人年轻的时候两者正好相互抵消,从而获得高质量清晰的图像。但随年龄的增加,角膜的球面像差基本保持不变,而晶状体则由负球面像差向正球面像差转变,导致视网膜成像质量降低。传统球面人工晶体,呈正性球面像差。因此植入球面人工晶体后,不仅不能代偿角膜的正球面像差反而使眼睛的总球差增加,导致视物不清,并且常伴有眩光、暗视力差等症状。为了克服球面像差对视力带来的影响,就有人设计出了非球面人工晶体。通过在晶状体表面的非球面设计,使其呈负性球面像差或0球面像差,从而代偿了角膜的正性球面像差,使眼睛的总球面像差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使术眼得比较清晰的图像,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2

球面人工晶状体,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袢组成,光学部各点曲率均相同。由于球面人工晶体带有正球差,植入此种晶体使患者眼的总球差增加,从而导致患者视物不清晰。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白内障手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复明手术, 更是一种屈光性手术, 眼科医生和患者都对术后的视觉质量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不仅仅要求视物清晰, 更希望获得舒适、持久的更为完美的视觉效果,因此,非球面人工晶体的出现将满足患者的进一步要求。

3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球面人工晶体基础上通过面形的微小变化强行使球面晶体不能聚焦于一点的光线聚焦于同一点上。非球面人工晶体各点曲率均不同,并且根据添加的球差值可以分为3类:使全眼球差无限接近于零;使全眼略保留一点正性球差;零球差。年轻人眼角膜的平均值约为+0.27μm,要使全眼的总球差无限接近于零,则人工晶体带的球差基本在-0.27μm或者-0.26μm。当全眼球差无限接近于零时,在临床上有导致调节范围变窄的可能。使全眼略保留一点正性球差, 理论上既能达到较好的视觉质量又避免了调节范围变窄,比较常见的为带有-0.2μm球差的人工晶体。零球差人工晶体不增加原有的球差,  理论上保持了良好的焦深,增加了假性调节力, 同时能降低人工晶状体偏心或倾斜带来的风险,但牺牲了对角膜正球差的代偿作用。众所周知,人工晶状体在植入后绝大部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心或倾斜。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发生偏心或倾斜引起三叶草、慧差等高阶像差,发生偏心或倾斜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会导致患者的视觉质量甚至不如球面人工晶状体。

4

为解决这一难题第三代非球面-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应运而生,该款晶体采用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同时配合高后凸的形态,带有-0.2μm的球差,代偿角膜大部分的正球差的同时又保留了一部分正球差,不仅能保持良好的视觉质量而且能避免调节范围变窄。更重要的是,第三代非球面采用的是国际领先的“高次”非球面的设计,在光学面形设计中加入“高次”方程式的设计,运用拟合的概念,用高次项系数与人眼高阶像差进行拟合,使非球面产生的彗差与人眼在各个孔径、各种中心未对准情况下产生的高阶像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从而补偿高阶像差。进而使患者无论在人工晶状体处于何种偏心或者倾斜情况下,均能获得优秀的视觉质量。

注意事项
1

选择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降低白内障复发率的同时减少手术引起的散光。

2

选择第三代非球面-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有效对抗各种偏心或倾斜,术后患者可获得优秀的视觉质量。

3

选择高后凸形态人工晶体,增强晶体在眼内的稳定性,提高与后囊膜贴附速度,进一步降低白内障复发率。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