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78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中药香附的介绍

香附味辛微苦,性子,属理气药范畴,是最常用的理气开郁药。香附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 前人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调月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舒肝解郁: 香附芳香辛散,有调气、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因情绪不畅,旰气郁滞而致的脘腹胀满 ,胁肋胀痛,吃饭不香,胸闷喜长吁等症。常配合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木香,厚朴、苏梗等同用。 兼有血郁的(舌质紫暗、月经不潮,面色不华等),可酌加川芎、红花等,兼有痰郁的(舌苔白腻、呕恶多痰、 体胖、不欲饮水等),可酌加半夏、橘红、茯苓等,兼有食郁的(食欲不振、嗳腐吞酸,舌苔厚、胃脘痞闷等) ,可酌加炒槟榔、焦神曲、炒麦芽等,兼有湿郁的(舌苔水滑,胸闷、不愿喝水、或有轻度浮肿,便溏等),可 酌加苍术,白术,羌活、猪苓、泽泻等。兼有火郁的(口苦,心烦、尿黄、舌尖红),可酌加栀子、黄芩,川楝 子等。行气定痛: 香附行气通滞,通则不痛。最常用于气滞胃痛(胃痛由生气引起,或遇有心情不舒畅则胃痛 加重,兼有胁肋胀痛,脉弦等)。常配合高良姜、木香,白豆蔻、川楝子、元胡、白芍、苏梗等同用。常用的药 方如良附散:取香附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瓶中盖紧;再取高良姜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另一瓶中盖紧。遇有气 滞寒郁的胃脘痛,如辨其为气滞重于寒郁(生气则痛加重或攻及胁肋,性急易怒,脉弦),可取香附末七分、高 良姜末三分,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寒郁重于气滞(胃脘喜暖、喜热饮食,遇寒痛加重、脉弦迟缓 ),可取高良姜末七分,香附末三分,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气滞寒郁并重的,可取香附末、高良 姜末各五分,混合服用。注意两种药末,要在使用时再混合,效果较好。理气调经: 香附本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称它为“血中气药”(意思是能入血分的行气药 )。能理气调经(凋整月经周期),对妇女因情绪不畅、肝气郁滞而引致的月经不调,过期不潮,行经腹痛等症 有效。常配合当归、白芍、熟地、红花、五灵脂,川楝子、小茴香、乌药、桃仁等同用。香附还能引血药至气分 以生血,无论胎前,产后各症,皆可结合使用,所以前人又称香附为“女科要药”。香附生用,偏于上行胸膈, 外达皮肤,制熟用则偏入肝肾而利腰足。用于通行经络时宜酒浸炒,用于消积聚时,宜醋浸炒;用于消化痰饮, 宜姜汁浸炒,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宜炒黑用(名黑香附,兼有止血作用)。另外:  香附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可助其益气,与熟地、当归等同甩,可助其补血,与木番同用,可疏滞和中、行 肠胃滞气;与檀香同用,则理气宽胸,消胀醒脾:与沉香、柴胡同用,可升降诸气;与川芎,苍术同用,可解诸 郁,与栀子、黄连同用,可降火清热,与茯苓、远志同用,可交心肾之气,与小茴香、补骨脂同用,可行肾经滞 气,与厚朴、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胀,与三棱、莪术同用,可消散积块,与葱白、紫苏同用,可宣解表邪,与艾 叶同用,可暖子宫、活气血。木香辛温,偏于行肠胃滞气,主入气分。香附辛平,偏于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 分。  青皮入肝,破气散结,兼能治疝。香附入肝,理气开郁,兼能调经。  厚朴行气,偏用于消胀除满。香附行气,偏用于舒肝解郁。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气虚血燥者慎用。  香附能抑制子宫肌收缩,并对肌紧张有弛缓作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