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32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乒乓球怎么通过发球打赢反手好的人

随着技术的发展,横板选手的反手有了质的飞跃,今天的赛场上,反手占有优势甚至得分主要依靠反手的球员似乎占据了主流。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反手优势球员呢?先看看马龙是如何使用使用发抢技术的吧!
纯侧旋或不转球至正手短
1

发纯侧旋或不转球至正手短,在对方移动到正手位拧拉后,快撕反手大角或中路。 这个套路在马龙与樊振东的比赛中最为多见,因对手的小球水平不如马龙,一味摆短可能会被马龙控制,因此拧拉变成了看上去最优的选择,然而,反手快撕是马龙反手的一项主要得分手段,在对手拧拉至马龙反手位后,马龙迅速快撕,球的落点往往是对手反手大角度,有时甚至能撕到对方的反手小三角附近,再快的步法移动也难以复位,对手往往是在移动中回球,造成回球质量低或直接回球失误。马龙也常常反撕对方中路作为落点上的变化和牵制,从而增大了这一套路的得分率。 在比赛中,马龙此发球套路以发不转球居多,有时也会发侧旋成分较高的短球,这样不仅增大了对手摆短的难度,如对方摆短控制不当可能会冒高或吃侧旋而下网,同时,也降低了对方拧拉的质量:拧拉斜线正手位不仅难度更高,而且马龙正手位反拉给对手的威胁也比较大,因此,即使几乎马龙对樊振东的每场比赛我们都能看到n个这样的球,可樊振东仍没有太好的办法来破解。这或许也是樊振东近段时间来加练摆短的原因。

2

这个套路在马龙与樊振东的比赛中最为多见,因对手的小球水平不如马龙,一味摆短可能会被马龙控制,因此拧拉变成了看上去最优的选择,然而,反手快撕是马龙反手的一项主要得分手段,在对手拧拉至马龙反手位后,马龙迅速快撕,球的落点往往是对手反手大角度,有时甚至能撕到对方的反手小三角附近,再快的步法移动也难以复位,对手往往是在移动中回球,造成回球质量低或直接回球失误。马龙也常常反撕对方中路作为落点上的变化和牵制,从而增大了这一套路的得分率。

3

总结:在移动中回球的难度更大,质量相对也会更低,马龙的这个发球套路就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快撕可以加快回球速度,打乱对手节奏,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选手对快撕的练习或者使用不太多见。

转不转短球
1

发转不转短球,增大对方拧拉失误率。 马龙发球的一致性非常好,给对手造成的迷惑比较大,因此在发转不转时,对方极易判断失误旋转,造成拧拉失误。

2

马龙也经常变换落点:正手短、中路短、反手短均有可能出现,进一步增大回球难度。在开局、落后或关键球时马龙常常使用此发球,不仅屡屡得分,更会打击对手对自己反手的信心。 这个可以看到转不转拧拉斜线失误率很高,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对手大多只拧拉马龙反手的原因。

3

总结:不转球由于比较难借旋转和力,拧拉难度较大,失误率较高,在心理出现波动时更是如此。作为战术大师和心理大师,马龙十分擅长把握时机:开局抢主动、落后想追平、关键分争抢时对心理考验较大,此时使用该发球效果更好。

急长球
1

偷袭急长球,直接得分或迫使对方回球偏高出机会。 在现今运动员中,马龙或许是在比赛中急长球发的最多的了。特别是在面对接发球习惯于拧拉的选手时,急长球往往能得到不错的效果:拧拉要出质量,就需要脚下“提前到位”,而若站位离台稍远,在面对短球时脚下都可能到位较慢,因此我们看到善于拧拉的选手站位离台很近,重心前压。这样面对急长球偷袭时就容易因来不及向后让出空间而拉球失误或回球弧线偏高,为马龙下一板的抢攻提供机会。马龙不仅常在9:9等关键球时偷袭长球直接得分,还经常在连续发几个短球、对方站位靠近台子后,出其不意地发长球,以破坏对方的站位。

2

马龙偷袭长球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分,更重要的是为了破坏对方接发球的站位,因此在比赛中马龙常常偷袭长球。

3

总结:急长球偷袭的成功需要发球迷惑性较好,且关键在“急”字,并不特别注重旋转的强弱。由于旋转较弱,对于对手而言也是个很好的进攻机会,在今年的亚洲杯决赛马龙对樊振东及世乒赛马龙对梁靖崑时,都能看到对手对马龙的急长发球有所准备,直接侧身冲死马龙的发球。然而,得益于马龙发球较强的迷惑性,这个战术还是能屡屡成功。同时我们也看到,马龙即使在发球被冲之后,仍然敢于发长球,有时甚至连续发长球,利用反心理而得分。

侧下短球至反手小三角
1

这个战术在关键时刻常常奏效,经典案例如15年世界杯决赛(马龙VS樊振东)第四局9:8马龙使用此套路拿到赛点、17年世乒赛决赛(马龙VS樊振东)第七局决胜局11:10冠军点马龙使用此套路拿下比赛,以及19年世乒赛决赛(马龙VS法尔克)第五局9:5马龙使用此套路拿到冠军点。

2

拆解这个发球:①下旋的目的是降低对方拧拉起板的质量和速度(相对而言),从而为自己的侧身争取时间,其次,得益于马龙超强的台内控制实力,对方通常不会选择摆短(当然一般摆短马龙也有反应时间回摆)②侧旋的加入及发球至反手近网小三角,客观上也同样考验着对手摆短的功夫,并使得拧拉直线变得几乎不可能,主要回球线路便是马龙的反手位,从而马龙可以放心的侧身拉直线,对方也由于在反手位拧拉后来不及扑至正手位而使这一球成功率极高(粗略感觉面对不同对手,这一球的得分率仍能在九成以上)。

3

而17年世乒赛第七局10:9的那个球同样需要我们关注,马龙发球至类似位置后侧身反拉,回球樊振东中路偏反手位,虽然这个球最终由于樊振东的超强相持实力而丢分,但这同样给对手造成了影响:首先对方在下次面对同一球时会习惯性在反手位等候相持,而侧身直线变得更有突然性,其次对方会忌惮马龙的反拉斜线这一板球,使得对方的注意力需要兼顾左右半台、进一步降低对方的反应时间。

4

在比赛中马龙偶尔也会采取此发球的变式套路:在17年全运会男单决赛第五局8:7时,马龙接发球快搓樊振东反手小三角,然后侧身冲直线,与前面的发球套路如出一辙。

5

马龙发球至反手小三角后,侧身反拉对方中路,使得该套战术线路更活,增大对手判断回球的难度

6

总结:马龙面对反手拧拉实力较强的选手时经常使用此套路,充分体现了他超强的反拉实力。并且马龙常常在变换发球落点时,前一球发至正手短,后一球发球至反手小三角,使对手失位而拧拉失误,并达到打乱对手站位及重心的目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