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16今日阅读:59今日分享:29

和心理学家一块玩数字游戏【控心术】

知识储备
1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一个计算机,我们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得失利弊然后做出决定,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数字精确计算的,很多时候我们通常在看到当前情况的第一秒就做出了决定,但是我们仍然会思考一会,然后说出自己的决定。研究者把人们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做出的决定做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所以人们通常是靠直觉来做出判断的,而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来自自己仔细的思考得来的。这可以叫做理智的幻觉,实际上是主观的判断被当成了理智的思考。

2

END

步骤/方法
1

概率的把戏:我想和你玩一个游戏,很简单只需要一个硬币即可。你来扔硬币,我来猜硬币的正反面,规则是,如果我猜对了,你就输给我1块钱,如果我猜错了,我输给你1.5元。你觉得很公平吧,这么玩下去我必须输。但是,这只是数学游戏,我们来玩心理游戏。我再加一个条件,由于是我来猜正反,所以我也可以决定压几倍。可以说我压几倍都无法改变我必输的概率,压的大输得多。所以加这个条件相当于没加。好了游戏开始。你开始扔硬币,我来猜正反,一开始我猜正,压一倍,如果我猜对了,我赢一块钱,下一局我还压一倍。如果我猜错了,我输一块五,下一局我翻倍,压2倍。这样我赢了,我获得2块钱,算上上一局中我输掉的1.5元,目前盈利5角钱。如果我这一局输了,我再翻倍,我又有50%的可能性赢钱。所以总结一句话,如果我输钱了,我就翻倍压,如果我赢了我就从一倍开始,压正反无所谓。根据概率论,我不可能总输,只要我赢一局,我前面输的所有的钱都回来了。实际上,这是个数学游戏。但是,我真的能赢钱吗?玩彩票的人对这种技法很熟悉,这只是彩票的一种玩法,跟定某个数字,然后不断翻倍。但是,你跟不跟这个数字,或者你跟哪个数字都是不重要的。实际上,玩彩票的大部分都是输钱的。这种玩法无效吗?这种玩法非常符合概率论,但是却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为了赢钱,我必须再在上面那个游戏中加一个条件:由我来决定什么时候结束游戏不玩了,而且必须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再结账,就是说游戏过程中,我们是可以赊账的。如果可以赊账,我只要不断翻倍就能保证必赢不输。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以赊账买彩票,于是乎我们翻倍到很8倍以上,我们就觉得钱不够了,于是只能放弃,前面输的钱也就无法赢回来了。玩彩票必输。所以,赌博的时候,你赢了钱,一定不能赊账。(长期来看,赌博必输钱,远离赌博)

2

微观宏观: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村庄债务缠身,谁都欠债,一个旅客去该村住店,店家收了100块房钱,于是店家拿着钱去还屠夫的100块钱债,而屠夫拿着钱去还了打铁的100块钱,打铁的还了砍柴的100块,砍柴的拿着钱又还给了店家的100块房钱,然后旅客发现自己的隔壁竟然是一个砍柴的,觉得有损自己的地位,于是退了房,店家又把100块钱还给了旅客。结果,整个村子的债就这么还清了。这个故事一开始会让人感觉很神奇,但是用数学一算,又让人很失望,觉得没什么。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却可以看到很多内容,它至少告诉我们人并不是个计算器,人并不是按照数学原理去看待事物的。这个把戏的原理就是控制人们的注意力在微观的方面,微观就是一个一个的债务被偿还了。而宏观上来看,整个村子的债务是相抵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为了看到事实,我们必须用放大镜看清楚,但是有时候恰恰相反,你必须扔掉放大镜。

3

引起歧义:2012是世界末日,已经有太多的“证据”了。近来又开始流行一个加法定律,让人们大跌眼镜,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加上他的年龄就等于2012。为什么?如果你仔细想过一定是知道为什么的,或者你看过新闻,你也已经恍然大悟了。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儿科的把戏会在网上红起来?人们总是无法一心二用的,即便计算机的多线程也不是真正的同时做几件事情,而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必须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快速的切换才能同时做几件事情。“引起歧义”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在一开始,我们先入为主地把2012当做了世界末日的代名词,而忘记了今年的年份就是2012年,如果上面那个加法定律这样来表述:任何一个人的年龄加上他的生日年份就是今年的年份。这种说法感觉怎样?这几乎就无法引起轰动了。为了让你体会一下“引起歧义”的作用,你看一下下面这幅图,这种图形是心理学家研究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而画的,你会看到同样一幅图有两个意义(老太太和美女),但是你只能在同一时刻看到一种意义,然后在下一时刻看到另一个意义,但是你却无法同时看到两种意义。心理学家有时候还会诱导你只能看到一个美女而看不到一个老太太。在看这幅图之前,心理学家会告诉被试如果你看到的是美女你就按任意键,如果你看到的不是美女,你什么都不必做。这样你多半看不到图画还有另一个意义。

4

平均数偏好:国家统计局每每发布人均收入都会引起很多争议,数据造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抱怨自己被平均了?被增长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小小的把戏。如果你想知道一个老师的教育水平,你通常会问这个老师带的班平均成绩是多少。但是学生成绩的平均数真的能够代表老师的教育水平吗?同样是这个问题,平均收入能代表居民的收入吗?由于我们直觉上认为可以代表,所以我们通常会被误导。举个例子,一个村子有500口人,其中有一个人的企业做的很大,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给他的企业打工,工资是一年2w,所以人均工资是2w吗?实际上这个企业的扣税后的年收入是1千万。那么人均工资是多少?平均收入实际上是4w。用4w怎么能代表2w的人民收入呢?如果村长想要歌功颂德,他可以报告平均数来显示自己的村子甚至比有些城市的人民收入都高。这个问题在统计学上早有提醒,在贫富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平均数无法代表人民的收入水平,必须用众数(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来代表人民的收入。用众数来代表上面那个村子的人均收入就是2w,这才是事实。4w掩盖了贫富差距,这正是利用了我们偏好平均数。

5

保守与冒进:美国发生了瘟疫,有600人感染了病毒,中国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美国朋友度过难关,有两个方案:方案A可以救助200人存活下来;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活下来,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你会怎么选?如果你懂得统计学,你必然会知道,这两个方案实际上没有区别,都是有200人的期望。但是在实验室里,有72%的被试选择了方案A。然后心理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同样的瘟疫,600人被感染,有两个不同的方案:方案A会有400人的死亡;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600人全部存活,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你怎么选?你会发现和上一次的方案相比,没有差别,都是由200人的期望。但是实验室的结果是78%的人选择了方案B。结果出现了大反转,为什么换一种说法人们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呢?人都是在各种情景中看待数字的,不同的情景用相同的数字就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前一种情况下,你会觉得有200人保证能活这是最好的,毕竟另一种情况可能使600人都死亡;在后一种情况下,你会觉得方案A有400人必须要死,但是方案B却有可能救活所有人,那400人不必死。这也是人的一种偏好,当我们赚钱的时候我们就会保守,不愿意冒险。但是当我们 输钱的时候我们可能借钱来玩一把大的,进而把所有的钱都赢回来,我们变得更加冒险。

注意事项

转载请注明作者ID,一旦百度发现文章在其他网站有发布,会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是原创,这将影响到作者的利益,因此大家相互尊重很重要,辛辛苦苦写这些字,最后被认为是抄袭,这是很悲催的。这个世界悲催的事情已经很多,你还要创造一些出来吗?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