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87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浅谈《礼仪修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影响

大学开展大学生的礼仪与修养教育能够提高其礼仪修养,礼仪习惯的培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从知识到文化的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同时强化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以致用,推动校园礼仪文化的发展[1]。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应该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但是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文明、不礼貌丑陋、粗俗的现象。比如上课不注重仪容,男生留长发,夏天穿拖鞋背心进教学楼,上课迟到不打报告擅自进入教室,不尊重教师,对于教师的批评反唇相讥,甚至辱骂教师等等;食堂就餐时不自觉排队,食堂拥挤、无序,就餐不文明,就坐时坐相不雅,不主动将餐具放置到规定位置;宿舍卫生状况很差,有些学生不遵守作息时间,在宿舍通宵上网玩游戏,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同学之间出现问题不能和平解决,有打骂现象发生;在校园里张口骂人、随地吐痰、不爱护公共设施等。而在这些现象中,首先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部分同学很难融入校园生活,如在组织集体活动要求学生自由分组行动时,出现部分学生单独行动,没有办法找到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其次是欠缺必要的职业礼仪,比如没有时间观念,求职时面试迟到,求职服饰不适当等,都影响了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2]。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可见,礼仪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善、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认识的拥有量,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能使其行为举止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有助于人们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礼仪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交流、互动、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最主要体现在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互相尊重。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统的尊重主要强调对上级、长辈的尊重,对身份、地位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内涵比较窄。正因为如此,礼仪在古代一直只是在上层社会中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礼仪方式失去了其社会基础。现代我们对于礼仪的认识,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尊重的观点,对人的普遍尊重,包括对人的个性、地们、历史、外貌、性别、选择等的尊重。这是一种尊重的呼唤,情感互支。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尊重礼仪的基本信条。而要对人表示尊重,就必须约束自己,只有约束自己的个性,约束自己的要求,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愿望,对能理解、体谅别人,最终达到尊重他的人目的。孔老夫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的,“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尊重就没有礼仪。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不论什么国家、民族、地区,不论哪个时间、场所,各种各样的礼仪形式都体现着“尊重”的精神。尊重上级是天职,尊重下级是美德,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客人是常识,尊重对手是风度,尊重所有的是教养。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人云:“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皆敬之,爱人者人皆爱之。”所以说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也是“上层”人士一套隐形华服[3]。礼仪修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进行广泛、深刻、正确的社会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各种人的相互交往中,可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思想交流,产生相互之间的友爱之情,依恋之情,欢悦之情,并从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愉快地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生活。相反,如果缺乏交往或是交往当中出现障碍,就会出现感到孤独、焦躁、紧张、忧伤、恐惧等一系列心理现象。心理健康还会影响生理健康,经常处于焦虑、忧郁、生气状态下的人对生理健康十分不利。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疲劳和痛苦。为了使心理和生理获得一种良好、健康的状态,大学生需要进行正确的交往,并不断加强礼仪修养。礼仪修养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比照系当中,用他人的能力学识和行为作为参照,冷静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的高低,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只有在普遍的交往当中,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大学生追求新知识,追求全面发展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交往,还会吸取社会经验,用宽泛的知识丰富自己,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天赋条件、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更加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增强竞争能力[4]。礼仪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提高人们自身修养,规范人们的言行,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其作用是巨大的。而且礼仪教育给予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调适作用不单单是理论方面的阐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巧指导或技能训练,使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有助于抛却自卑,增强自信。良好的仪容仪表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生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礼仪教育中的仪表礼仪部分从仪容仪表的修饰到着装打扮,从服装色彩的搭配到小饰品的点缀,于细微处指导学生如何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使其在交际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照此而行,久而久之,讲究仪表美将不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更多的是能使人不断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振奋,这时内心的愉悦与外在的美和谐统一起来,自卑心和羞怯心会逐渐消失,自信心会相应增强。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由于青年学生来自不同环境、家庭,个体行为之间存在差异是难免的。礼仪教育从日常生活、社交场合等不同方面指导学生,使其理解并掌握如何具有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潇洒的风度,从简单的坐姿、站姿到朋友间的亲切问候,从端茶倒酒到国际间的迎来送往,于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一种与人交往的快乐,从而积淀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礼仪交往中的总原则是自信、谦虚、尊重、理解、宽容、热情、关心、真诚、守信,礼仪教育在这个总原则下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从而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仅以交谈为例,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谈,婚宴上怎样说,寿宴上怎样说,探病时怎样说,丧礼上又该怎样说,怎样赞美别人,怎样批评别人,,种种技巧,使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的对象,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已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5]。有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现代交际礼仪学属于一种新兴学科,又因为它与多种学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也可称之为边缘学科。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现代交际礼仪知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视野,综合、全面地进行文理渗透,并不断深化学科知识。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复合性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特点,解决新问题,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而无论哪一类复合人才,也无论在党政部门工作还是于企业供职,或者到学校任教,更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还是钟情于自然科学的探索,现代交际礼仪都是必不可少。有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道德观,摒弃落后、消极、腐朽的道德观。发扬忠诚、正直、守信、勇敢、热忱、谦虚、谨慎、克己、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坚持和弘扬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摒弃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唯利是图等腐朽道德。这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较高的礼仪修养程度和水平;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汇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流;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有助于学习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并且用这些准则严以律己,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修养的完整性,关键是内在的道德品质修养,并不是指注重服饰、神态的外部表象。不可否认,服饰的选择、神态的表象的确是礼仪修养的一个方面,但是,若不注意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缺乏内在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礼仪风貌,其外部表象再美,也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敬,甚至于会给人以虚假的印象。有助于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用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提高认识,是加强礼仪修养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教育,营造礼仪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明辨是非,自觉自省。在交往礼仪中,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明辨是非,不仅要求识别虚假的礼仪和非礼现象,而且还要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的、已不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一些礼仪现象,譬如应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自觉自省是由礼仪修养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开展学校礼仪与修养课程,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注重实践,非礼莫行。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习礼仪与修养。参考文献:[1]李霞.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礼仪教育[J].《经济师》2009年第10期[2]石磊.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年8月(上).210[3]刘海英.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J].人文论坛[4]林书媛.论礼仪修养与大学生成才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J].辽宁厂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92期)[5]方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2年4月第14卷第2期[6]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78.13.[7]舒安娜.现代交际礼仪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