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46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孩子为什么和我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家长越来越多的发现和孩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孩子不爱听家长的话;孩子有话不愿意和家长说;家长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和孩子交流;家长不了解也不懂现在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追求不一致……于是,两代人经常无语相对。有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家长,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我的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和我说话。刚上小学时,整天粘在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电视,就是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有时,我故意找话题问问情况,他也很简单地回答:“没什么好说的”,“差不多”,甚至是“烦死了,又完没完的。”我们做父母的,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这么大,连话都不愿意和我们说,真是心寒啊!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可是,听老师说,我儿子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对同学也很热心,有什么事情请他帮忙他都不会推辞的,同学们都反映他很真诚,很少沉默寡言。为什么回家就判如两人了呢?据了解,孩子同父母没有无话可说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孩子都承认自己在家与学校判若两人。在同学面前热情开朗,在家长面前却沉默寡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1、青春期心理。这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反应。现在的孩子发育越来越早,小学毕业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时期。在心理上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我表现也日益突出。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完善。这种自我意识就更强烈,他们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依赖父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有了困惑,更愿意求助朋友、同学,而不愿和父母交流,解决问题。2、缺乏共同语言。学生普遍反映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找孩子谈话多半围绕学习,而谈到学习,大多数家长又一味要求成绩好,分数高。对孩子心中喜欢的事物却不置可否,甚至直接扼杀制止。另外,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处理问题方式不同,也成了亲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的原因。3、缺少精神抚慰。现在的家长和孩子谈话80%以上都是学习,物质生活无度满足,而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为了孩子的学习,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孩子做错了什么,不是安慰而是指责;对孩子期望过高,求全责备;对孩子否定过多,赞赏不够。一个小学5年级的孩子,在给东子的信中说:我对于父母的要求向来都是统统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我不爱玩,不会玩。四五岁的时候,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要先背这首唐诗。”七八岁的时候,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要先练钢琴。”再大一点,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先把这10道奥数题做完。”现在我不问妈妈了,每天上学、回家、做功课,像个机器人。当然妈妈再问我啥,我也不爱搭理她了。想想看,如果遇上这样的家长,孩子还会有和你沟通的愿望吗?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从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大,家长们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家长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是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还是爸爸和妈妈,每天哪怕是1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爸爸妈妈都应该学习当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倾听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也就愿意与您说话,无话可说的尴尬自然就消除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父母的重视,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无比的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体会不到呢?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做的不到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心里,不顾孩子内心感受,这样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就有了沟壑,所以也就无话可说了。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他才会愿意与您交流,交流的过程既能解决相关问题,还能融洽亲子关系。所以,家里有无话可说的孩子,家长要反思。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