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90今日阅读:6今日分享:31

学神计划之高中地理中的数学题

在高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中,计算永远是一个绕不过的坎。这类题目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这类题又可以被称为地理中的数学题。在自然地理中,这样的题目的计算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工具/原料

精力

第一类:计算面积型
1

模型一:大范围面积计算法。这类试题的变化较少,一般情况为:问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或者海洋面积。对于这类计算只要记住地球的基本数据如:地球赤道半径(4000KM),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和地球的海陆比(海洋占71%,陆地占29%)并且熟练运用科学计数法,便能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2

模型二:等高线中的面积计算。在等高线中,最容易出现面积计算的一个要素莫过于比例尺。比例尺的含义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一般情况为,已知图上面积。或者在图上区域为规则图形时,告诉你能够求出图上面积的要素,并且增加比例尺这一条件,让你求出实际面积。这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先求出图上面积,再根据比例尺换算。在换算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是面积的比例尺是距离比例尺的平方。有时,这类题目还可能反过来,已知实际面积求图上面积。不过在思路上,这两种问题基本一致。

第二类:计算长度型
1

模型一:宏观计算。所谓宏观和上一类中所说的大范围有相似之处。这一类模型主要的情况莫过于和地月、地日等星体之间的距离扯上关系。同样,这类问题需要对一些基本的距离进行记忆,比如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38.4万千米),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1.5亿千米)等。这类模型主要的试题呈现形式可能为:假设一个人架着飞船到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或者一束光从太阳射向地球,需要多长时间能到达。或者,一束射线从地球到一个未知星系,再从星系回到地球一共耗时多少,已知射线的速度接近光速,求地球和这个星系之间的距离等。

2

模型二:经纬度距离计算。这类计算在经纬网这一考点中经常出现。需要记住的是经线上每一度为111千米。纬线上除了赤道和经线相同外,其余一律为每一度的长度为111×cosA(A为当地纬度数)千米。此外还应注意,有时这类模型在出题时会以求不同经纬之间的连线的距离作为出题形式,那么这时就需要用到球面三角定理(精确时),或者平面三角勾股定理(粗略时)。

3

模型三:等高线中的距离计算。等高线本身作为地理中一个不容或缺的要素,因而在关于距离的计算中自然难逃干系。这类计算除了上面所说的比例尺计算外。还可能在求坡面长度上下功夫。对于这类问题,通常思维是通过比例尺知道水平距离,通过等高线的等高距知道高度,从而利用勾股定理算出坡面的长度。当然也可能出现已知坡面长度和水平距离,求高度的情况。不过对于这类情况,只用掌握了母体,便可以游刃有余了。

第三类:计算时间型
1

模型一:计算时区和区时。这类问题是计算时间中最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它的具体做法为本地时间加减时区数。要记住的是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并且每跨越15度就等于一小时,以及“东加西减”的原理。

2

模型二:日期计算。和前面一种时间计算相比,这类计算应属最为复杂的一种。具体类型多为在一张地球的俯视或者正视图上,画出昼夜,或者晨昏圈来给出隐藏信息。对于这类题目,首先要把握一系列要素的概念,比如晨昏线的定义,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以及晨昏圈上的时间等。

第四类:天文计算型
1

模型一:计算太阳高度。计算太阳高度是这类计算的关键。对于这类问题,核心之处在于掌握计算太阳高度的方法。太阳高度等于九十度减去直射点和所求地的纬度的差的绝对值。

2

模型二:计算太阳直射点。虽然这类问题不多见,但只要 熟悉了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这类问题也能轻松解决。

第五类:特殊计算类

对于这一类计算,最为关键的就是把握出题者意图。按照出题者意图进行计算。那么就能百战不殆。END

注意事项
1

本经验往后将不断改进

2

如果你觉得本经验对你有一定帮助,请不要吝惜你的投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