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27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自我研发形意心理学与恩威并施综合疗法的经历

此文章摘要于《形意心理学与恩威并施综合疗法》学术知识体系著作中的自序,由于发布空间有限,文章无法悉数上传,请阅者见谅!我出生于1967年,成长在一个工农结合的多子女家庭中。我的父亲是城市中某企业的一名技术工人,母亲在农村务农。小时候我既顽皮、倔强,又活泼、开朗、热情,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我的判断能力和解决方法时不时地透着一点点机敏和睿智。在我7岁上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知不觉地特别喜欢观察、了解和分析他人的性格、爱好,态度、情绪及行为等心理层面的潜在特征和动态,尤其喜欢对他人的思维活动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固有状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在我初始的验证中,总有很多方面的设想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让我始料未及的偏差和欠缺。当我一心想查找出现偏差或欠缺的缘由时,却无从入手。当时我每天除了课堂学习和完成家庭作业之外,一有时间,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解密我们人类内心世界的合理切入点,以使我研究的途径能符合逻辑地解读我们人类心理的真实情境,这样我才能客观地解释人们的心理特征。虽然在反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验证中我屡屡碰壁,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探索和研究。
方法/步骤
1

13岁那年,有一天,我的心里萌生了以“自我”为研究对象的想法,而我的目的,是为了使自我对事物的了解、分析和判断等能力达到客观化的状态,进而促使我自己在研究中符合逻辑地找到正确、合理、可行的理论依据。于是,我开始寻找对自身的“人格特征”进行合理可行的解读的途径,以便去做“自我了解、自我分析和自我调整”等研究。可俗话说:“谁的后脑勺儿也没有长眼睛。”我自己又怎么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调整自我呢?而且,我自己要做到正确客观地剖析自我,往往都是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我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同年的秋天,有一次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傍晚的夕阳下,地面上映出了我瘦小的“身影”。当我无意间看到地面上映出的我自己的身影时,豁然醒悟,就如同一个迷路的人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的这一发现促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我自己可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研究者,另一个是被研究的对象。”由此,我悟出了一种使自我分身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假定,我让自我的心理层面在原地不动,而让自身的有机体向前走三步;或者说,我让自己的有机体原地不动,而让自我的心理层面从我自己的有机体中分离出去,其结果就达到了出现两个自我的要求。我用分离出来的自我的心理层面做研究者,去解读和研究另一个自我,即我自己去捕捉和分析自我心理的瞬间变化、固守模式及发展状态等规律。”

2

我举个简单例子来解释自我分身的情形,这一过程就好像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在其驾驶车辆时基本是人车合一的身心感觉和状态,可为了确保自己和车辆在路上行驶的安全,他有时也会找时机离开自己的驾驶座位,去检修他经常驾驶的爱车。我这种独辟蹊径地通过“自我分身”来进行研究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与验证后,最终得出的结果是:既客观又可行,而且实施的操作方法也简便灵活。迄今为止,我以这种“自我身心分离”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去解读和研究自我的心理内容,所取得的效果颇为真实和显著。想钻研一门学问并要达到一个现实而可行的目标,其经历与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我在做“自我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是将“自我人格”特征的各个层面逐一“客观地解读”;其次是寻找自我的“思维方式、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层面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活动过程与规律”;再者,我在自我研究中也可对自我心理层面的不当之处进行适度的调整,构建新的内容,尤其是提升了自我在思考同一问题时能理性地多用几个思路,以推理的形式去情景再现,或者从事态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宽思路,促使自我在判断事物或解决问题时能客观地做出正确、合理、可行的取舍抉择。我历经多年,通过反复做“自我分析和研究”,结果“比较符合科学化、客观化的逻辑性”。而后我以此成果作为探索研究他人心理的基础依据,系统地运用已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法,对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与分析。通过反复尝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验证,最终我寻找出一个可行而正确的解读我们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操作方法和途径,以及解读各种性格特征的人们在面对事物时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变化等活动规律。也就是说,如了解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那就能知晓其在面对某事物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处理该事物的风格。这一点从人们的“性格特征与行为反应”上来理解,也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因此我认为:“作为研究者,我们只有在了解了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时,才能见微知著地了解他在面对事情的发生或变化时所要采取的‘态度和行为’,识别出他对事物的‘思维方式、思考途径和目的’等内在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状态。”

3

从1986年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梳理自己多年来在“心理学”这一领域进行潜心探索研究与实践应用所积累的经验,从中我感悟到宇宙中的“形与意”和自然界生长的生物有着不解之缘。“形意”在我们人类社会所释放出的正能量,在人类的进化、生存及各种竞争等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在1989年开始涉足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应用中,我总结出以综合运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来对具有“正常心理或异常心理”活动的人们实施心理干预,成效显著。从1991年开始,我有层次、有步骤、有规划地运用恩威并施型家庭教养模式,对自己当时一岁半的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的、必要的、合理化的引导和干预。我在心理层面对其实施的引导和干预主要是在思维模式、性格调适、情绪调控以及行为规范等有关身心内外的活动规律和发展状态方面。我依据她“先天遗传和后天可发展”的自身条件,给她制订了一个比她大3岁、在目前社会上大多家庭常规使用的教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才可接受的教养模式,也就是说,我在其成长中对其实施引导和干预所运用的各层面的知识与技法,始终遵照比她大3岁的普通孩子的教养标准。我运用这套恩威并施型家庭教养模式的宗旨,在于使其成年后具有如下人格结构和特征是:“1.思维模式,其自我能在已发生的、突发的和预感性的事物或问题上,能多用几种不同的思路,快速地思考出几个方案并从中选择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2.性格特征,能客观地自我调节性格的外显和波动的强弱节奏,但不失自我;3.情绪调控,能自我平衡、调控和化解超限的负面情绪,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4.行为规范,能在行为活动上符合法规、道德和大众所能认同的标准,但同时不失快乐的氛围、立场和途径。”历经二十余载,我对女儿的教养的氛围和过程比较符合科学的客观逻辑,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可量化的最佳效果。

4

从2002年开始,我的女儿就时常把同学或老师的相片拿回来,我知道她是想让我通过相片来分析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了:“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行为呢?难道她是有意为难父亲吗?”其实不然。她很了解自己的父亲,她知道自己的父亲几年前就有通过他人的相片或说话的录音来解读陌生人的人格倾向和心理特征的习惯。因而,她有此举是为了通过自己的父亲来验证自己对他人的心理活动与个性倾向等状态的了解、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同时她也是在为了使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达到客观、合理、可行的标准而努力。近年来,我结合目前的社会状况和人们心理发展的趋势所需,逐步整理自己多年潜心钻研而创立的形意心理学、恩威并施综合疗法和恩威并施型家庭教养模式等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术,撰写本书。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给本学科的同仁和初学者带来拓展创新研究心理学的思路的启迪,亦想使我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前景能够更宽、更广、更上一层楼。但由于我撰写本书的时间比较仓促,加上本人的能力有限,在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或表达心理学知识时,总有一些阐释不清或者无法将其内涵悉数表述的缺陷,因而,书中如有不足之处,诚望饱学之士不吝赐教。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