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29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点?

那些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一知半解的父母,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因此,我想以简短而浅显的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由开始至基本成型的过程进行选择性的讲述给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朋友们。当然,一个理论体系是很难用这么少的字讲清楚的,我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帮助到家长们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而已。小心父母角色颠倒“个体的胚胎发育是对物种进化过程的重复”,就像胚胎时期的小孩儿存在于母亲体内、是母亲的一部分那样,幼儿心理的发展,在早期很大程度上也是属于母亲心理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成为父亲心理的一部分。这个顺序决定了母亲的原生角色和父亲的社会角色,从而使妈妈更加擅于照顾和关心孩子,而爸爸则更倾向于引导孩子走向社会、逐渐脱离母亲形成独立的社会角色,这是最早期幼儿心理发展所需的生理条件。因此,妈妈和爸爸如果角色错位,例如妈妈在家里强势而爸爸却类似于“慈母”般的殷切照顾,就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发展遇到困难。家长要进行自我教育一般情况下,一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将依附于父母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说,父母的一切心理变化都将反映到孩子的心理状态中去。可是,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易表现出来,除非以病态的结果呈现,否则将一直被压抑到孩子在以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和性格特质中去。懂得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对孩子的强大作用力,我们便能通过各种方式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大道理为什么不管用由于儿童的自觉意识还未成熟,或者说刚刚起步,因此,家长们以“讲道理”的方式就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多数家长们都有这样的疑惑:“大道理讲了一千一万遍,可就是不管用啊!”简单的说,通过讲道理从孩子的认知层面来影响孩子的行为的方式,这是“自我教育”的模式,然而,自我教育需要由“自觉意识”来完成。恰好,孩子们不具备成年人的自觉意识,下面我们将简略的提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无意识中逐渐产生的,直到青春期完成后才算基本稳定,男孩大概在25岁左右,女孩会早一些。由此来看,家长的“大道理”的确是白费唇舌,孩子处在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是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也就更不可能通过道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家长的疑惑,只能从侧面看出成年人的意识固化,因此无法以儿童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而已。学校和老师的重要性在孩子3至5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直至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才能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在自我意识独立之前,孩子的心理几乎可以被认定为环境和本能的傀儡,这样的比喻听起来似乎残忍,可事实让我们看到,环境和本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的确在发挥着我们无法撼动的作用力。因此学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学校通过教育和文化来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识强化并稳固下来,而教师便成为承接孩子和社会之间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桥梁。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有了同伴,“同学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补偿着“兄弟姐妹”角色的缺失,而教师则补偿了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如果班主任是男老师,那就相当于取代了“父亲”的地位,如果是女老师,则相应的替代了“母亲”的位置。教师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帮助孩子由依附于父母的意识状态顺利的过渡到独立的自我意识状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