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26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细颗粒物常识

颗粒物治理主要是无组织排放源控制关键技术即BME综合抑尘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及湿式收尘技术等关键技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细颗粒物常识
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昨日消息,PM2.5的中文名字即将确定为“细颗粒物”,约一个月后正式公布,供全国统一规范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表示,此次换名是“针对PM2.5的特殊个案而设立的”。命名建议:粉尘(TSP)→飘尘(PM10)→微尘(PM2.5)→霾尘(PM1)

来源及成分

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的来源是从地表扬起的尘土,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是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一部分颗粒物是自然过程产生的,源自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浪花等。PM2.5还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源。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对健康的影响

最小的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0纳米,合0.1微米)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4]。有证据表明这些颗粒物可以传过细胞膜到达其他器官,包括大脑。有研究指出,这些微粒可能引发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症)。值得注意的是,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微粒直径通常在 100 纳米(合0.1微米)左右。

化学成分

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不同时间和空间,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亦不相同,这些影响还与化学成分在颗粒物内部和表面存在状态有关。此外,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其化学组成有所不同,因此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可用来进行颗粒物的来源分析。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微量金属元素、元素碳(EC)、生物物质(细菌、病菌、霉菌等)等。大气中的含碳粒子是由有机碳(OC)和吸光的元素碳(EC)组成,元素碳的化学结构类似于不纯的石墨,有机碳是细颗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户外预防方法

既然pm2.5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找出主要原因了,对个人来说就很容易找出应对的办法了。主要以佩戴真正防pm2.5的口罩为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上下班路上、地铁站中及人群高密集地方。使用防pm2.5的口罩。pm2.5口罩除了能防尘,防pm2.5,口罩面料采用能杀灭连抗生素都无法杀灭的“超级细菌”的康纶纤维。人在不停的呼吸中,pm2.5颗粒夹杂着大量的致病细菌被人吸入后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用口罩,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了即防尘、又防病的问题。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烟雾中有大量pm2.5,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大雾天不能晨练。PM2.5是引起大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因此早上起来发现雾气比较大时,就不宜外出进行晨练。如果一定要晨练,建议带上真正能防pm2.5的口罩进行慢跑、小跑等运动量不大的晨练。口罩pm2.5口罩采用康纶抗菌技术和微滤过滤技术两项专利技术,可有效抵御细菌和细微颗粒物。口罩的面料采用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抵抗三大“超级细菌”的康纶面料,中间层放入经美国NELSON实验室检测能够有效过滤PM2.5空气颗粒的微滤滤片,过滤效果高达99%。依靠这两种技术研发的PM2.5口罩,将成为国内首款有效预防PM2.5颗粒和抵抗细菌的专用口罩。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试报告显示:这款PM2.5口罩透气效果远远好于国家标准。

指数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下   优:0~35 良:35~75 轻度污染:75~115 中度污染:115~150 重度污染:150~250 严重污染:350及以上,单位为微克/立方米

预防政策

2012年10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后,环保部明确提出了新标准实施的“三步走”目标。按照计划,2012年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发布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5个站点完成PM2.5仪器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有138个站点开始正式PM2.5监测并发布数据。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2012年05月24日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