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00今日阅读:142今日分享:25

如何扩大孩子的舒适圈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生活的圈子在一点点的扩大。从家里的卧室,到客厅,厨房,卫生间,对于家庭的物理环境不断熟悉。渐渐长大了,他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圈了,就开始串门,到邻居家里去玩,孩子进入1岁以后就不断的摸索周围的东西,即使是脏、乱、差的环境也在所不惜,对于自己所要遭遇到的危险也无法知晓。这便是他生活的小环境。随着他上学,学校就成为了他生长的一个重要中环境了,但是这个时候家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于是家庭——学校各自的教育功能和合理作用就一显无疑。同时家庭-邻里关系,学校——社区关系也很密切。随着孩子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不仅能逐渐感觉到物理环境的变换,还有社会关系的变化,他开始有自己稳定的朋友圈子,你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他会列举,你想和谁玩啊,他也会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上了小学中学还要服从学校管理层的管理,还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对父母的工作单位和同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便是这个孩子所在的社会大环境了。在孩子生活的这些环境中,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这些环境,除了孩子的心理因素的主动参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重要,也就是——家长要扩大孩子的舒适圈。舒适圈就是他在那个圈里是自在的,自如的,舒服的,一个人在自在自如舒服的状态,才能够处于一个很好的身心状态,很好的表现自己比如孩子为什么在家里大小便都不会有问题,上了幼儿园后会尿裤子?为什么他平时成绩很好,考试却不好?因为环境变换他的舒适圈就不复存在,内心的安全感也消失殆尽,紧张状态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有很多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都值得我们的家长去思考。案例1:豆豆,三周岁半。豆豆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住在不同的地方,相距1公里左右。他通常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时候也到爸爸妈妈这边来。有一次他的爸爸抱着他来找点点玩,他看见我是陌生人,显得非常的害羞腼腆,给他东西吃也不要,即使他想要的东西他也不要,怎么劝解也没用。拼命地往爸爸怀里躲。后来我带着点点去他爷爷奶奶家找他,结果他霸道无比,人也很活跃。和那天看到的孩子迥然不同。用他爸爸的话说,简直是两个人。案例2:一名初中女生。有一次有两名女生放学了在路上攀谈,一个女孩子说的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旁边的那个女孩子突然说了句,欣欣,你妈妈来了,那个女孩子看向她指的方向,看见妈妈正在路边等她,马上将脸上的神色恢复成“正经”状。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和同伴面前的差异也是因为舒适圈的问题。案例3: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去招聘,这次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于所有的应聘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面试的时候有很多位考官,而应聘者被放置在与考官对面而坐的一个座位上,最后一位应聘者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和其他名牌大学毕业或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应聘者相比,她的优势并不明显。她究竟如何胜出的?原来是这样的,她进入面试室以后,先坐下来很礼貌的和大家问了好,自我介绍,然后说:各位老师,能不能耽误一下你们的时间,我妈妈告诉我,人生中重要的时刻都应该记录下来,今天能参加这次应聘对我来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带了相机,可以和你们合个影吗?众位考官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大胆又可爱的女生。得到许可后,她从容地从包里取出相机,和众位考官合影,然后再坐下来正式面试。当然她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当然也是有潜力的。有些孩子为什么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就是因为他感受到即使是陌生环境,他也很舒适,即使是短暂的不适也能迅即作出调整。和孩子一起在乡下生活,就感到邻里、社区关系很独特,很美好。婆婆家是一个大家族,和我家的单门独户不同,所以周围的邻居基本上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大家除了正常的邻里关系,还多了一层更亲密的关系,大家对点点的友好亲昵很有利于点点的成长。比如阿姨在吃苹果,点点看见了,阿姨就会把自己吃剩下的苹果给点点吃,并且还细心地将皮咬掉。有的姑姑嘴里在吃东西,点点看见了,姑姑也会将自己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给孩子吃。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从来不去制止。第一这种情况本来就很少,卫生不卫生的先不去讨论,其次有利于孩子和周围人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还有一个地方是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好地方,就是校车。单位的校车都是我的同事。点点只做过一次校车。校车上的阿姨都争相着和他说话,还说要看看他长了多少颗牙齿,点点立刻长大嘴巴给大家看。沉寂了一会儿又把嘴巴张开给别人看牙齿,逗得全车人大笑不止。他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的环境里感到很舒服。所以结论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到过的地方都不是他的舒适区,你要让你的孩子舒适区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尽量让他大,让他去的地方多,让他碰到的事情多,接受的事情多,这样孩子就能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和适应力。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