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1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20世纪初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

20世纪初,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来维护其统治地位。这期间主要经历了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它们形式上打着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扩展资料风起云涌的民众反抗斗争20世纪初年,民众自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1902年4月,直隶广宗县爆发景廷宾起义,打出“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大旗,攻县城,毁教堂,得到附近州县的广泛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影响波及河南、山东。虽然清政府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但民众抗捐抗税斗争在全国持续不断。1901—1905年,各地发生的同类斗争多达70余起。与此同时,大江南北,灾荒频仍,地主富商乘机囤积居奇,勾结官府操纵米价,造成广大贫苦的城镇居民忍饥挨饿,抢米事件迭起,终至冲击官府,酿成地方暴动。1910年4月湖南长沙抢米风潮,震动全国,各地抢米风潮此起彼伏,成为当时规模和影响仅次于抗捐抗税的民众斗争。此外,《辛丑条约》订立后,各地的反教会斗争更为激烈。1901—1905年,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发生的所谓“闹教”事件就有60多起。全国各地绵延不绝的民众反抗斗争,与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等,相互激荡,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世纪初民众不断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