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80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时代空心病:大学教育应该反思什么?

近日,有报道指出,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由想到2014年耶鲁大学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在其著作《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中所说过的一段话:“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精神缺失与职业迷茫似乎已经成为了困扰当代大学生生存与成长的一个致命症结。而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正在经历一个由“全人”到“半面人”再到“空心人”的时代,这种现象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大的伤害。而所有这些现象的“果”,我们最终不得不将其病理的诱因归结到现代大学教育之上。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反思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忽视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我们是否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是否需要重塑大学使命?      实质上,从大学诞生之日起,我们就在一直探讨大学的职能,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的课程设计等等。然而在数千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中,我们似乎忽视了对教育最本质意义的探讨: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生命教育与灵魂教育正是对该问题的回答。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时,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然而,在我们现如今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上,我们的教师都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仍然在忽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反之,我们却依旧过度的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另外,对于大学老师,“准点到课进教室,准点下课离教室”成为了一种常态,对于大学生,“逃课、迟到、睡觉、玩手机”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少。对此种种,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却无动于衷,可见如今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麻木到了神经末梢。      我们不能让“空心”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毒瘤,不能让生命教育成为大学课堂上的空白,也不能让大学生成为学生迷失自我的游乐园。 如果大学在不断向社会输出“空心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也终究会变成一个“空心社会”。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也会让我们的教育强国梦濒临破碎。对此,我们的大学应该积极面对问题,找到病理,开出药方,让我们的人才培养实现由“空心人”到“全面人”的回归。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