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20今日阅读:142今日分享:25

落后儿童认知训练分析

一般认知理解的训练都是从抓注意力开始,然后是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训练,一个孩子对之后的训练能否服从,主要看孩子模仿课题是否做好了。这个阶段不光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还有对操作者的服从性。 儿童发展规律(模仿):粗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动手操作模仿→口部模仿(开始发音)→语言模仿(无语言的训练终点,有语言的训练起点)→生活自理的模仿。通过该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我们的训练是违背发展规律的,我们把语言的开发阶段,即口部模仿与基础模仿放在了同一阶段进行训练,所以孩子发出声音后,停留在仿说上面,无法说出有意义的语言。但是,机构存在自有存在的意义,儿童语言可以通过有技巧的引导得到发展,但耗时较长,甚至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无法达到,从而错过发音期。所以时间有限,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家长,同时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语言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那就不可避免的会把一些训练同步进行。并且,我们机构分有语言与无语言两种训练,孩子达到仿说后会转入有语言进行情景语言的训练。 我现在从事的是认知理解方面的训练,也明白认知理解对儿童的发展及将来语言的运用是多重要。要想让儿童表达需求,或说出有意义的语言甚至拥有主动语言,必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达出来。也就注定我们这里的孩子训练规律:理解在前,表达在后(无语言孩子也是)。 我们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语言,端看这个孩子有否有仿说能力: ↗有语言:有仿说能力语言 ↘无语言:无仿说能力,如不会发音、只会发个别音或叠词、只在特定情境下发音 这时,家长经常会问,仿说与鹦鹉学舌有什么区别。有老师说,仿说是需要培养出来的,语言的模仿能力,而鹦鹉学舌是一种问题,并举例说明鹦鹉学舌在一些场合会显得多么不正常。但是我想补充一点,是我之前学过的一点知识,仿说是语言发展的初步阶段,任何语言都是从仿说开始的(这里的仿说是在孩子拥有一定认知后自发的语言模仿),这个阶段标志着孩子开始有语言,有了说的能力,之后孩子会想尽办法学习怎么去运用已学会的语言。所以,当孩子已拥有了说的能力后,还在模仿别人说的话,便是停滞在了仿说阶段,这个时候孩子仿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鹦鹉学舌,这也是孩子语言发展迟缓的表现。 言归正传,我们所说的仿说是模仿能力的一种表现。那么,模仿之后又要训练什么能力呢?对,听指令的能力!在之后就是理解能力(这个以后再说)。当给孩子训练指令时,孩子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出现:1不理解→辅助完成(如果是某个动作的话,先在模仿里教会了再放指令里教);2不愿做→无论怎么辅助都不做→返回去继续练模仿(练服从性)。但是我们要始终贯彻一点,训练指令时以执行性为主。另外,关于注意力(唤名反应)的训练是我们一切课题进行的前提,也是跟孩子互动的基础,方法很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论是模仿还是指令,在训练过程中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逃避并找各种理由、情绪化、故意行为等,我们称之为问题行为。所以我们急需了解一套完整的行为矫正来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快的摸清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常规教室我们会遇到关于孩子们的各种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出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测试孩子的需求,同时尝试解决问题。这个摸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是在了解孩子,也在预想孩子进实操后会出现哪些问题,并提前准备解决措施,不管这个孩子进实操后分给哪一个老师都会省心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总是离不开行为矫正的,而行为矫正的四个原则:正面练习、忽视(反吸引)与增强、厌恶与制约、隔离,用于孩子异常行为问题中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一般孩子异常行为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1感官需求(视听嗅味触、重力感)→“隔离”,不行的话用其他代替 2逃避→A、利用“忽视于增强” B、对其不断进行压制,直至孩子出现情绪化,此时给与“正面练习(又叫‘给感 觉’)” C、适当妥协 3引人注意→同2 上面提到了“给感觉”,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方法的,这里有一个很典型、很常见的例子。 对于能力比较好或有过训练经验的孩子,在课堂上会有一些逃避上课的行为出现,找各种理由拖延上课时间,如尿尿(肖老师举得例子)。我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吧: 初期孩子提出要求,我们满足他,以坐地起价的方式给感觉→孩子达到目标后又提出要求,我们与他讨价还价,孩子会讨价还价了(好事,说明能力提升了),我们降低要求再满足孩子(区别在于谁听谁的)→在满足孩子时,坚持孩子所提出的借口并要求孩子完成,给孩子感觉,直到孩子情绪不对劲为止→此时回到教室,孩子情绪不好也会继续找借口来逃避。操作者得寸进尺,提高要求(1达到目标,完成预期任务2孩子承受不住了,下课)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