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40今日阅读:138今日分享:33

学会处理压力排除心中烦恼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超生理强度的紧张状态中,就容易急躁、激动、恼怒,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因此,要克服紧张的心理,设法把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可能现在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给你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感觉心情欠佳,需要调节。当一个人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反应时,该怎么调适呢?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上常常会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当事人自己也通常会这样来告诫自己:“别紧张!”“有什么了不起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会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为这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在给你制造更大的紧张。正如有句话所说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正常的压力是推动力,过重的压力则会伤身伤神。究竟怎样算是正常的压力,怎样才算是过重的压力呢?长期面对压力,会对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付压力,才不会让压力把我们打败呢?怎样缓解心理压力呢?有必要掌握减少压力的技巧,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1、学会满足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所以,应该调整自己的目标,客观地评价工作、学习、生活与自己,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即“目标可以高一点,心态应该放低一些”以独特新颖的方式适应社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你走你自己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立交桥,你拥有你自己的出色,我有我的自豪。立足点不一致,闪光点不一致,要敢干以自己独特新颖的方式适度社会,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走自己的路,作自己的事。每个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别人不会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别人的要求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满情绪就越大。如果对别人的要求较低的话,那么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2、自我宣泄宣泄发是一种将内心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与痛苦,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喜怒不形于色”的所谓的有涵养,不仅会加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会导致某些身心疾病。因此对不良情绪的疏导与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种好办法。宣泄应该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说“一份快乐由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由两个人分担就只有半份痛苦。”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释放积聚的不良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大雨狂风过后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绪开闸发泄之后就会人欢马叫、鸟语花香,风光无限。3、转移注意转移注意的原理是在大脑皮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中心(不良情绪中心),达到缓解疏远的目的。当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有意识的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绪得到缓解。例如,司马迁惨受宫刑而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因遭受失恋才写出世界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应该多接触令人愉快、使人欢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4、反向思维在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时,不妨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从前有个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天不下雨,她就挂念卖雨伞的大儿子没有生意;下雨了她又为开染坊的二儿子担忧——无法晒布。后来,有位邻居对她说,你怎么不反过来想呢?——下雨了大儿子生意好;天晴了二儿子生意好。你家天天都有收入,真是可喜可贺,何必发愁呢!老太太听后愁眉大展而天天快乐。这个故事就是反向思维的最好说明。5.户外走动无论在家、工作,甚至逛街,我们多数时候都在户内。自然光照得不够,会让我们的身体失去节奏,承担压力的能力越来越差。因此,当你感觉到有压力时,多到户外走动,即使天气不怎么好,也要坚持。还有其他缓解压力的方法:回家后先大声吼;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轻音乐15分钟,你平时应该多听音乐,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开怀大笑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忧虑,笑口常开。压力无所不在又无处不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地、适当地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为它找个发泄的出口,它就不会给精神带来太重太大的伤害。希望以上方法能帮助你用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工作、学习与生活以及未来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作者:杨永龙)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