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37今日阅读:145今日分享:43

混凝土外加剂定义

混凝土外加剂主要用途以及定义理论。  定义强调了两点:  是掺量少于或等于水泥重量的5%,这就是说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5%。根椐这一定义,其它掺量大于水泥重量5%的矿物掺合料不可以和外加剂混凝土为一谈。另外两点还须说明,一是膨胀剂和防冻剂的掺量虽然大于水泥重量的5%,但作为特殊情况已被列入GB8076―87外加剂分类范畴。二是根椐我国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规定,用矿物掺合料代替部分水泥用量计算,外加剂的掺量应按胶结材料的总体用量计算。第二、使混凝土的正常性能得以按要求改性的一种产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正常的混凝土性能为什么要改性?结论只有一个,常态的混凝土性能,不一定能满足设计或施工技术要求,这就需要或依靠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改性。比如一条马路需要在浇筑后24小时通车,普通混凝土性能是无法满足的,但通过缓凝剂的掺入却掺入却完全可以使其实现。再比如,原来使用的一个C30的配合比每m3混凝土水泥用量为400kg、用水量为200kg、水灰比为0.5、塌落度100mm,现在加入高效减水剂0.6%,在保持水灰比0.5和塌落度100mm的同等技术条件下,用水量降为160kg,水泥用量降为320kg,每m3混凝土可节约水泥80kg,且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指数。  根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SC3对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如下:《在混凝土、砂浆、净浆搅拌和学,拌合时或在额外增加的拌合操作中掺加等于或少于水泥重量5%,使混凝土的正常性能得以按要求改性的一种产品。  通过对定义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应该掌握一个要点,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它的掺入可以按要求改变混凝土正常性能,这种改性包括了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两个方面。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是因为混凝土必性的需要,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史;是和混凝土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混凝土外加剂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推动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一般国际上公认的混凝土第三次技术革命―高强混凝土的诞生,其技术依托重心乃是高效减水剂的重大突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混凝土外加剂应推1898年的疏水剂和塑化剂,但到1910年才成为工业产品。而较大规模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美国以松香树脂为原料,首先研制出一种AE引气剂,由于解决了公路路面的抗冻问题曾风行一时。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又研制出了以纸浆废液为主要材料的M系减水剂,这咱外加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的可塑性,被誉主现代混凝土减水剂的开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联邦德国先后推出了萘磺酸盐和三聚氯胺高效减水剂,从此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改性技术进入了划时期。迄今为此,为满足高强度、大流态、保塑好的新型混凝土配制需要,多种被称为高性能减水剂的产品已逐渐露出头角。如羟基羧酸盐复合性高性能减水剂、高效保塌减水剂、高分子保塌减水剂,这些新型减水剂一般减水率都大于20%,且具有良好的保塑作用。但究其本质,主体材料仍为萘磺酸盐或三聚氯胺树脂。普通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的广泛生产,使复合外加剂相运而生。针对改变混凝土性能而言,复合外加剂具有更广阔的市场背景。各类工程所不同的技术要求,使复合生产厂家大有文章可作。具不完全统计,1973―1987年这十四年间,我国的外加剂厂已从廖廖无几发展到150多家,其中80%以上属复合厂家。而外加剂品种也从廖廖无几发展到16咱300多品牌,这标志着我国外加剂行业已初具规措并趋于成熟。为了更加强化技术管理和规范市场,1987年我国首次颁布了自己的《混凝土外加剂标准》(GB8076―87);同时颁布的还有《混凝土外加剂的分类,命定和定义》(GB8075―87);《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8077―87)。这三个标准分别对混凝土外加剂从种类区分,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上作出了具体规定:现在GB8076―87已被GB8076―97代替。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国又陆续颁布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混凝土防冻剂标准》(JC472―92);《混凝土泵送剂标准》(JC473―92);《混凝土膨胀剂》(JC476―98)等系列外加剂标准,这些标准都是我们在应用外加剂时所必须熟悉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