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19今日阅读:59今日分享:29

初秋养生注意事项

立秋之后,气候日渐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那么,初秋如何养生?下面介绍一些初秋养生注意事项。
夏秋之交如何食补
1

第一菜:黄瓜

2

推荐理由: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黄瓜就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3

第一鲜:鲤鱼

4

推荐理由: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5

第一菌:木耳

6

推荐理由: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7

第一肉:鸭肉

8

推荐理由:四季之中,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话说得好:'防苦夏多吃鸭。'鸭肉富含人体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9

第一谷:薏米

10

推荐理由: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11

第一粥:绿豆粥

12

推荐理由:绿豆有'食中佳品,济世食谷'之美称。在炎炎夏日,绿豆粥更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消暑粥。绿豆亦食亦药,可用以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等。不过应注意,绿豆属于凉性药食之品,身体虚寒或脾胃虚寒者过量饮用,会出现腹痛腹泻,阴虚者也不宜大量饮用,否则会致虚火旺盛而出现口角糜烂、牙龈肿痛等症状。

13

第一饮:酸梅汤

14

推荐理由: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本草纲目》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15

第一瓜:西瓜

16

推荐理由: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17

END

夏秋之交如何养生
1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2011年8月8日的5时59分,属于早立秋。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节气虽过,但是,“秋老虎”依然不可忽视。经过气血顺畅的夏季,天气迅速由湿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夏秋之交是人体最为敏感的时期,特别容易产生倦怠、乏力、烦躁的感觉。因此,夏秋之交养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

注意养阴

3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燥”为秋天的主气,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大部分会被蒸发掉,而秋季养阴就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都有助于养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接地气。第三,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

4

调理脾胃

5

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养成了冷饮冷食的习惯。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6

预防秋乏

7

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祖国医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睡觉最好在子时之前,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睡觉,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8

注意防燥

9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此外,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以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比如适量的喝淡茶、豆浆等。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

10

预防感冒

11

在这个季节,感冒增多与天气变化无常有很大关系。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天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咳嗽、头疼、哮喘并不一定都是由感冒引起的,一旦患病最好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治疗,引起不良后果。END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