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15今日阅读:6今日分享:31

演讲事前觉得自己棒棒哒,事后觉得自己有点二

当我们自己在做演讲的时候,我们更关注自身的内在和行为表现,我们对自身音调、语气、动作、心跳等等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旁观者。但是当我们自己听录音带时,这些隐含信息完全消失了。所以当我们演讲过后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很高,而当我们演讲过后听录音带,由于我们只关注声音本身,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就不那么高了。
工具/原料
1

录音机

2

演讲

方法/步骤
1

本质上原因: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当我们对自身行为做解释时,我们更倾向于归因于情境;当对他人行为作出解释时,我们倾向于归因于他们个人的特质。

3

另一方面,在对自身做出评价时,我们又成为“两面三刀”似的人物。前面讲到,我们从自身的观察角度,容易高估情境的影响,特别是面临失败时,我们总能够为自己编织借口,比如一次考试失败,我们的解释是,昨晚没睡好、平时没看书、卷子太难、没有出到我复习的点儿上等等...而当面临成功时,我们又揽下所有成功的容易——“这都是我努力的结果!”。、采访球赛的胜利和失败的双方球迷时,他们的称谓表明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是多么不同。当采访胜利的球迷时,他们说:“我们赢了!”而采访失败的球迷时,他们说:“他们输了。”

4

这种行为者和观察者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往往会加剧某些刻板印象和相互不理解的行为。比如,你上班迟到,你的很可能会做情境归因:堵车、司机开太慢、闹铃没有响.....而你的老板,作为观察者,往往归因于你的个性:懒惰、态度不认真、不努力 —— 炒鱿鱼。

5

同样,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角度的差异容易使得身处社会上层的决策者由于基本归因错误,而认为贫苦人士、弱势群体往往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也就不愿意资助社会福利。就连一些学者,在面对目前对贫穷的第三国家是否要采取经济援助的问题,经济学界吵闹不休的原因,似乎也有这方面在作怪。

6

在家庭生活中,当让妻子和丈夫评价自己谁为家庭付出更多时,你猜到结果了吗?没错,他们都认为自己付出更多。但是,当让他们评价双方的冲突更多由谁负责时,他们也往往认为是自己。对于这个的解释,似乎是个体在处理记忆时,自身的行为更容易提取或被记住 。而我觉得这也可能是对行为者—观察者归因差异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他们对于哪些信息记忆的更加深刻,也就越容易对此作出归因,算是可得性偏差。

7

当然,当让观察者和行为人发生视角的转化时,这种偏差就被消除了。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淘宝购物一样,你要是淘宝卖家,去其他淘宝店买东西就更富有好评的心态。相反,你要是一直是淘宝买家,一直站在买家的心态,当然是更加严格要求卖家。做过,活过,闯过,你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8

这同时告诉我们,也许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远比从我们自身出发,来的更加准确。

注意事项
1

行为者和观察者,观察角度不同

2

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远比从我们自身出发,来的更加准确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