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41今日阅读:86今日分享:14

记忆真的可以遗传吗

生物遗传已经是科学界最为振奋人心的研究领域,而时下流行的科幻大片中,也不乏以人类克隆技术为题材的,如《第六日》(The 6th Day)、《逃离克隆岛》(The Island)。影片中将人类克隆出复制品并赋予人格的情节,实在令人惊心动魄。而最令人迷惑和充满遐想的当数对人类记忆的复制与遗传。大脑的记忆当真象其他生物特征一样可以遗传吗?  一切科学问题都离不开物理背景和经验数据。从人类现有的经验来看,记忆是不可以遗传的,没有哪个人说自已拥有父母童年的记忆。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记忆是绝对不可以遗传的呢?  在人们发现光的色散理论之前,白光被认为是不可以分解的。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频率的光合成而来的。人类无法在自己的大脑中发现前一代人的记忆,也许是记忆不可遗传造成的,但或许存在另外一种解释。  让我们大胆做个假设,如果记忆是可以遗传的,那么是以怎样一种模式来遗传的呢?这种模式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无法感觉到从父母、祖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记忆呢?  记忆的遗传模式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征:  (1)记忆的遗传不是人类个体记忆的精确复制。  如果记忆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毫无缺失的遗传到下一代身上,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拥有每个祖先独特人生经历的记忆。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积累,这种记忆趋向于无穷多。这么多的记忆存在于后代大脑中是不可理解的。此外,如果我们拥有每个祖先的记忆,理论上讲,我们应该比前辈人更聪明,拥有更多知识和经验。事实证明,我们当代人未必比古人更聪明许多。  (2)记忆的遗传具有衰减的特征。  如果说记忆是可以遗传的,而我们又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那么,记忆在遗传过程中一定是以某种方式逐渐衰减,变模糊甚至消失的。在经过每一代人的遗传后,记忆就像一个信号经过“滤波器”,去掉了一部分表达精确细节记忆的“高频成分”。在多代遗传后,记忆中的“频率成分”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毫无起伏的“直流分量”,不再承载任何有用信息。而我们也就无法在遗传下来的记忆中察觉上代人的痕迹。  (3)记忆的遗传具有累加的特征。  既然是遗传,记忆就会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后代拥有前代人所有记忆的累加。  (4)记忆的遗传具有强化作用。  记忆是与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的,不断重复的经历会强化记忆的遗传作用。如果部分人生经历在每一代人中都持续发生,这部分记忆就会得到加强,以很高的强度遗传下来。  那么,这种被不断重复强化的遗传记忆是否存在呢?俗话说“龙生龙,凤声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的前两句无疑是说生物特征的遗传,而第三句话似乎是说某种共同的“人生经历”的遗传。每个生活在自然界的老鼠从出生到死亡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记忆,但是老鼠祖祖辈辈的共同经历是挖掘洞窟。也许这个被不断重复的记忆正是“强化遗传”的部分。当然,从一句民谚是无法得出严谨的科学结论的。不过,也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窥得“遗传记忆”的神秘面纱。  如果记忆真的能够遗传,我们是否能够找回失落的古老记忆呢?我的一种假设是,也许遗传记忆并非永久存在于我们的一生当中。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比如,婴儿时期,我们的大脑还未受到过多的外界刺激,还未形成自己的个体记忆,这个时候遗传下来的记忆是最清晰的,也最容易被发现。有人认为初生的婴儿也会做梦,那么在婴儿的梦境里是什么呢?除了在母体中形成的感受之外,谁能说一定不存在其他美妙的记忆呢?  在藏传佛教中,人们笃信“转世灵童说”,而灵童的候选者对活佛生前记忆的保存程度,是确认灵童身份的重要依据。这是极为特殊的个例,但是这个看似孤立的“记忆遗传”特例,也许正是通向未知科学世界的入口。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