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62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 1、模仿阶段 模仿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活动的最初萌芽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起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习惯或被迫模仿自己所敬佩的名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设计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开始。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没有或缺乏有个性的独立性成分。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规律还处于了解和初步认识阶段。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准备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参考资料和集体备课活动具有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将自我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上,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在教师这种模仿性教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在这一阶段的教师,他们对教学艺术的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他们需要外界给予的刺激,来诱导教师步入新一阶段。 新教师在教学的模仿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的模仿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模仿性教学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教师应积极思考和不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独立处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的自立因素和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独立性的积极追求和努力实践,促使其课堂教学水平开始向高一个层次跃进。 2、独立教学阶段 伴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教学自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由模仿教学进入到独立性工作阶段。独立性教学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不再受他人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对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节奏感。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有意识地实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努力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注意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阶段,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寻找个性特征与教学艺术的结合点,通过积极的思考、领悟、体验,逐步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之中。 3、创造性教学阶段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和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展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教学艺术进入了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教师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努力体现新颖独特的创新。教师有意识地研究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充分地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力争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4、风格教学阶段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风格,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标志着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这种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独特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其教学活动能与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艺术风格,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进入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教师由模仿教学到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向上跃进的,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主观追求与不断地开拓创新,这是决定教师在某一阶段“停滞期”长短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活动,是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教学风格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学习、研究和吸收他人的优秀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将教学艺术做到长青不衰。 扩展资料:教学风格的主要类型1、理智型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精辟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受到思维训练,还将被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所熏陶和感染,学会冷静、独立地去思考问题。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着追求。2、自然型这种风格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素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道来,细细诱导,师生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双向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虽然讲课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3、情感型这种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讲课情绪饱满,把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和依赖。讲到动情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撼人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4、幽默型这类风格所体现的最突出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起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给人以回味的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积极意识将得到充分发挥。5、技巧型此种风格在于,教师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不带有丝毫雕琢的痕迹。如将多媒体等引入课堂,整个课堂结构有如思维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针对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教材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教学目标的功能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三、教学目标中包含的理念1、儿童意识:教育要知性情2、标准意识“学习”与“学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就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学会”则是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具备应该具备的能力。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第一学段“学习用”是强调老师的指导、示范、是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用”强调 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包含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默读:起始阶段“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法,然后是默读有速度,养成习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由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读的一个具体标志。识字教学的“学会” 和“认识”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识字应该达到“四会”。方智范、崔峦认为“四会”指的是“会读、会写、会讲、会用”。参考资料来源:-教学风格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