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85今日阅读:75今日分享:44

重庆公务员面试之远离“丧”文化,青年莫颓废

在网络世界里,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气息的话语,配上“悲伤蛙”“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聊天的流行内容。
方法/步骤
1

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他们觉得,这些“生动”的句子、自嘲的话语很能反映无力、无奈、无趣、无感时的心境,于是互相调侃、宣泄,这是年轻人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的确,有些“丧文化”的表征只是碎片化的某种自嘲和宣泄而已,并不具有完整的价值观参考意义。很多自嘲“丧到极点”的青年,奋斗、拼搏起来,并不比前辈和同龄人逊色。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丧文化”的本质,即消极逃避。无论是对于压力,还是对于困难或现实,逃避终不是好办法。宋明理学有一句名言——“心要在腔子里”,其要义之一就是遇事不逃避、不藏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原因

2

老生常谈的房价压力、刚进入社会就面临延迟退休、城市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大学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独生子女在赡养父母的同时,又迎来了二胎时代......这些压力不一定被每个年轻人关注到,但它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最终无力感的形式表现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交网络上。

3

自媒体发声的便利性带来多元价值表达的可能,大家自恋和自卑水平都空前提高,年轻人拥有更强的主体意识,“承认自己不行”不再难以启齿,比起强迫自己敬业或友善,他们更敢于直面自我,包括直面自己的脆弱,与自我和解,而大家习以为常的互联网,就成为这情绪最重要的宣泄口。

4

另一方面,心理机制里的“自嘲表达”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他们的嘲笑,主体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这种带有攻击性质的自我评价或放大事实,或避重就轻,往往是不客观的。而主体通过这样的表层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他人之口”的效果,减轻或免受他人的攻击,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更大痛苦——“我都承认我是个废物了,那你还能怎样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