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66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父亲何必假装权威!

听过很多人说,父亲在家里要有权威的地位。既然是权威,那么父亲应该总是比较正确的吧,这样,孩子对父亲自愿服从和支持,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是父亲真的能总是比较正确吗?一、父亲就代表了正确吗?有个小男孩让权威的父亲哭笑不得。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虚心点儿吧,权威的父亲们!都是俗人,别装了。在成人的世界里咱们曾经犯过多少错误啊!比如我,就需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许多预测、判断都有偏差或者错误。在家庭里,就能保证正确吗?那恐怕就是圣人了,反正我做不到。女儿上二年级,有时我会给她听写生字。我大小也是个硕士,对二年级的生字应该算是权威吧,有次看到她的笔顺不对劲儿,就自信地给她指出来。但是女儿说:“老爸,你说的不对!”我说:“怎么可能,咱们查查课本。”结果真是我错了。从此我就不丢那个人了,每当看到笔顺与我想像的不一致时,我就老老实实去找真正的权威(课本)去了。辅导女儿写作文,我有时会建议一句话应该怎么写,一次,她一听,说:这样不通顺吧。我细一想,确实如此啊......即使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我虽然号称心理砖家、家庭教育砖家,但是也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方法、理念,使之更加全面,度把握得更好;也是需要通过分析女儿存在的问题,来反思自己教育方法需要提高、改善的地方。这也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我总会有不那么正确的时候。有一次,女儿说她的铅笔掉在地上,同桌故意踩着不放,她说这该怎么办?我随口说了一句,你也去踩他的东西,让他知道这是什么感觉......女儿马上说:啊?这样不会打起来吧?这一提醒,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建议也许是个草率的馊主意。幸好女儿不把我当成权威,否则......女儿学声乐,我也跟着旁听。有时在家里我会唱刚学的歌曲,正陶醉的时候,有时词错了或跑调了,女儿也会给我指出来......我算是基础很好、也是很用心的,尚且如此,那些冒充权威的爸爸,不知怎么就那么有自信呢?都知道要虚心,但是为什么到了孩子这里,就觉得可以不虚心了呢?二、父亲正确,孩子就是不正确吗?看完第一部分,很多权威父亲会说,维尼,你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啊......但是,有时我的想法好像确实是正确的啊!和孩子的观点不同,我虚心地思考了,严谨地推理、论证了,还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此时理智气壮地要求孩子服从权威,有错吗?可能有错!别忘了孩子的想法可能也是正确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当今的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不同的观点本来就并行不悖。你思来想去、极其严谨地推理,并不能证明孩子与你不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比如你真心地觉得做医生好,那么孩子认为做老师好就错了吗?你认为数学难学,这妨碍孩子觉得数学容易学吗?你认为孩子应该勇于表现,孩子的性格比较低调就不好了吗?我本来希望女儿去看书,女儿却想来看我的博客,也好啊;周末我希望孩子上午玩儿下午学习,她想上午学习下午玩儿,这有什么区别?有一次,孩子和好朋友有了矛盾,讲给我听。我这个参谋建议直接沟通,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她摇摇头,觉得不大好,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一想,也有道理,我的性格是喜欢直接沟通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但是这可能不适合女儿的性格,她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孩子有时可能自己更了解什么适合于她,何必越俎代庖呢?三、即使父亲是真正高明的,能和孩子的一生都在一起吗?就算父亲真的很高明、有智慧,是泰斗级人物,他也该放弃权威的地位,因为他并不能一生和孩子在一起。即使孩子很崇拜父亲,真心地服从父亲的权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依赖,减弱了自己探索、琢磨的动力。而父亲又怎能一直指导呢?不要说一生,到了初中、高中,就要大部分靠自己了,此时,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大山,孩子自己探索的能力够吗?所以,再高明的父亲也最好当一个参谋,有影响力的参谋,把你那些才能用于把孩子培养成他自己的权威,相信自己很多事情也可以!我孩子背诵课文开始是不大掌握方法的。这个我有点儿心得,告诉她不要着急背,应该多读几遍再去背,孩子也认可我这个参谋的建议。不过后来有一次她在那里背诵课文,我看她边写字边念叨,我说你干啥啊,她说,这是我的背诵方法。果然不一会儿,她就记住了。她不迷信权威,自己琢磨方法,很值得鼓励啊。包括平常和女儿讲道理,也不是以权威的姿态来讲,而是尽量以讨论的态度,看孩子是否能够认可我的观点。这样她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对于自己慢慢考虑问题也是有好处的。很多事情,我也不做权威去拍板,而是让她自己去决定,所以女儿还算是有些主见。事实证明,我不去做权威,孩子更自信了。所以,我可不去做什么权威。拜托,我们这些爸爸也别装了!虚心一点儿,本来就不是权威,别在孩子面前扮演权威的角色了!还是当好参谋吧,做个有影响力的参谋!其实妈妈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四、理解一下其实父亲想树立权威,也是有苦衷的。因为树立(假装)了权威之后,孩子可能会容易听自己的,更加便于管理,发挥影响力。这其实和严厉、训斥、打骂、惩罚管理方法是相似的,虽然不是那么人性化,但是有时、有些情况下或者暂时还是管用的。也和前述那些方法一样,其实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迫不得已采用了“不是上策”的办法,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感觉自己对孩子没多少办法了。如果感觉自己对孩子没有好的办法,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那么采取这种方法也算可以。只是不要忘记,自己不是什么权威!有的人冒充权威时间久了,真认为自己是权威了,那就成了真实的谎言了!父亲不做权威,孩子更加自信!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