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04今日阅读:179今日分享:36

反思教学注意要点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有时需要先出示课题,这时要让学生反思课题,主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思维定向。学生看到课题后应能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能回忆起这些知识么?本节课我们应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刚开始,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应慢慢地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联想。
步骤/方法
1

阅读材料中反思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许多人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数学教学中很少有阅读环节的。《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第二学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这里的“选择、收集有用的信息”,其阅读有关材料就是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有利于感知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材料。这是因为数学材料比语文材料更具抽象性、逻辑性、复杂性。

2

学习活动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类:概念、规律(性质)、公式(求面积、体积)、计算、应用题等。教师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反思方法。在概念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概念的关键字词是哪几个?我能举几个符合概念的例子吗?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概念教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并出示大量的正反变式,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性质、公式、计算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规律、公式是怎样发现的?法则是怎样得到的?前面学过相近的知识吗?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我能正确运用规律、公式、法则吗?理解它们的关键是什么?运用它们时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错?”在应用题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量和要求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的分析思路是怎样的?它要用几步解答?解这个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我能自编类似的应用题吗?”学生自编应用题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改变关键字词、结论和条件等方面去进行,也可让他们看图或看算式去编。

3

问题解决后反思  对于综合或典型的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求学生反思:“该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是否还有更好的途径?以前解过类似的问题吗?它们有何区别与联系?解法有何异同?有什么规律吗?”

4

学习结束后反思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可自我提问:“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能完成有关练习、解决有关问题吗?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知道他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看书、问老师或同学)。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当前的学习范围,则应鼓励学生去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弄懂。教师还要知道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

复习过程中反思  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一单元或本学期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怎样补救?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能用表格或结构图等形式表示出来吗?学习这些知识时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有相似的方法吗?这些方法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单元后,学生反思整理可发现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分别采取了割补、拼凑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怎样调整改进学习方法,才能更好提高学习效果呢?在反思时,允许学生看书完成或讨论合作完成。反思整理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良好认知结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