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60今日阅读:145今日分享:43

鼻炎中西医治疗方法

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早晚易发,畏风怕冷,遇风(寒)即作,容易感冒;气短懒言,语声低怯,自汗,面色苍白,咳嗽痰稀或咳喘无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水肿,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方法
1

塞鼻法:将1%鹅不食草鼻液配以10%凡士林软膏涂在纱条上,每个鼻腔放置1条,约15~20分钟。

2

偏方
1

一般中医鼻内点药大部份是放有腐蚀的药物,也有病人的反应不错。但我们常会看到因处置不当造成鼻腔内黏膜粘连的情形,反而会造成更严重之鼻塞。

2

偏方:

3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证: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嗅觉减退,早晚易发,畏风怕冷,遇风(寒)即作,容易感冒;气短懒言,语声低怯,自汗,面色苍白,咳嗽痰稀或咳喘无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膜淡白或灰白水肿,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补益肺气,固表护卫,温肺散寒。  方药:  偏于气虚选用:玉屏风散加减:防风10克、黄芪30克(蜜炙)、白术15克。若鼻痒如蚁行,可酌加僵蚕、蝉蜕;若喷嚏、清涕、语声低怯者,可酌加人参、茯苓、山药;若腰膝酸软者,可酌加枸杞子、制首乌;若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桂枝、干姜、大枣等。  或者玉屏风散合并加味苍耳子:黄芪、白术、防风、荆芥、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薄荷、连翘、豆豉、炙甘草、生姜  偏于虚寒选用:温肺桂枝汤《医醇剩义》卷四:桂枝、当归、茯苓、沉香、苏子、橘红、半夏、瓜蒌实、桑皮。

4

脾气虚弱,化生不足  主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觉迟钝。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无力。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粘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小儿过敏性鼻炎,多表现肺脾气虚之证)  治法:益气健脾,温运中阳  方药: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若腹胀便溏、清涕如水、点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药、干姜、砂仁等;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若四肢不温、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  偏于肺脾气虚,水湿泛鼻选用:参苓白术通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苡仁、白扁豆、白术、红花、菖蒲各9克,陈皮、木通、灯芯各6克水煎服  偏于脾虚气滞痰湿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国典》组成: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炒广皮30克制半夏60克共研细末,每料用生姜、枣子各30克,煎汤代水泛丸,如绿豆大,约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后开水吞服。注: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而见的胃脘胀痛。  偏于脾胃虚寒亦可选用:理中汤或小建中汤化裁  理中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5

肾阳亏虚,肺失温煦  主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塞,鼻痒,喷嚏频作,连连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面色苍白,形寒肢泠,小便清长,夜尿频,腰酸腿软,腰膝冷痛,男舌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无力。局部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选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卷四方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共为三补;丹皮、泽泻、茯苓降火渗湿,辅助上三补药而为三泻,以补而不腻;配以肉桂(枝)、附子以温通肾中元阳,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牛膝、车前子意在导邪下行利水通调。若喷嚏多、腰膝酸软者,可酌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喷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黄芪、防风、白术;若腹胀便溏、喷嚏、清涕者,可酌加白术、黄芪、人参、砂仁。  偏于命门火衰,精气虚寒选用:右归饮《景岳全书》。  组成:大熟地60克,菟丝子9克、上玉桂6克(研末冲)、生五味3克(捣碎)、鹿茸6克、锁阳9克、熟附片12克、果杞9克(酒炒)、川椒2克分(去闭口炒)、淮牛膝6克、淮山药15克、固脂6克(核桃肉拌炒)。

6

肺经伏热,上凌鼻窍  主证:本症型临床少见,一般多见于鼻鼽初发,或由于禀赋体质过敏,常在酷热暑天或由于热气引诱而发。鼻塞鼻胀,鼻痒或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窍肌膜肿胀,色红或淡红,全身可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数或弦滑,舌质红,苔白或黄。检查见鼻粘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卷四方加减。方中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热;辛夷花、枇杷叶、升麻清宣肺气,通利鼻窍;百合、麦冬养阴润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热、通鼻窍之功。  组成:辛夷1.8克(包)黄芩 山栀麦门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0.9克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1小时服。  禁忌:服药期间及初愈后,须忌食辛辣厚味和鱼腥发物,应断厚味,戒急暴,此外,若脾胃虚寒,大便稀溏,则不宜服本方  附:辛夷清肺散《观聚方要补》卷七、辛夷清肺汤《喉症指南》卷四。

7

气虚血瘀型  主证:主要为阵发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明显,鼻甲紫暗,舌暗红有瘀点,苔白,脉涩。  治法:补气通经,活血化瘀。  方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生黄芪120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偏于经脉阻滞血瘀选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8

外寒内热型  主证:主要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身热,畏寒,头痛、骨痛、遇风易作,口干,无汗,心烦,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白中带黄,脉沉数或紧。  治法:清肺散寒,平调寒热。  方药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炙6、 杏仁10、生石膏24、生甘草9、栀子10、黄芩10、苍耳子6、辛夷花10、连翘15g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偏于外寒里饮选用: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9、芍药9、 细辛6、 干姜6、 甘草炙6、桂枝9、 五味子6、半夏(洗)9。

注意事项
1

①对过敏患者,最好的办法是不接触,或者接触的时间尽可能少。

2

②如果一定要养宠物,最好先花一些时间和别的小动物在一起,确定对它有无过敏反应,或者喂养无皮毛的动物,如海龟,鱼类等。

3

③定期给动物清洁,可以请无过敏疾病的人代为洗澡。

4

④清洗动物的笼子。动物的笼子内即使在动物搬出后数月都可以存在过敏原。

推荐信息